以信用监管为抓手、以社会监督为利器的监管手段,是我国新型市场监管机制的创新。列入信用“黑名单”“经营异常名录”等措施就像“紧箍咒”,极大提升监管效率,有利于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促进社会共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要问企业最怕啥,以前多数人会回答是罚款、断贷、被欠账。现在还得加上一条——被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打上红字提醒。这意味着企业有行政处罚记录、被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上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包括合作伙伴在内的全国人民都会看到企业的不光彩。
这几个红字的影响力有多大?只要企业出现任何新闻,网友和媒体就会翻旧账。此前,网红雪糕钟薛高就曾因为两年前的虚假宣传行政处罚被网友翻出,不得不紧急道歉。
有企业说,我宁愿被罚款,也不想被打上红字提醒。因为一旦上了这份“外红里黑”的名单,企业就会被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未来获得行政许可、承担政府采购项目、工程招投标、评各种奖项、去银行贷款时会受影响。哪个企业能不怕?
市场监管,要的就是敬畏之心。最近,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了《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规定因在食品安全、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实施违法行为,以及因预付费卷款跑路等受到较重行政处罚的,将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这一政策强化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进一步提升了“黑名单”的威力。
这种以信用监管为抓手、以社会监督为利器的监管手段,是我国新型市场监管机制的创新。社会监督就像千里眼、顺风耳,列入信用“黑名单”“经营异常名录”等措施就像“紧箍咒”,在不增加太多监管成本前提下,极大提升了监管效率,有利于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促进社会共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从近年实践看,信用监管这道“紧箍咒”发挥了“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的作用。
在强化震慑作用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还配套出台了《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等文件,为信用监管“紧箍咒”增加了修复渠道。对此,不能理解为放坏人一马,而是给违法失信当事人向善的动力,鼓励他们主动纠错、改过自新。
感受过信用惩戒威力的企业在今后经营中,大多数都会更加谨慎,注重合规。尤其是一些初创企业,或者犯了无心之失的企业,让它们通过程序申请信用修复,会激励企业主动重塑信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此前,多地已推出过轻微违法“首错不罚”“小错不罚”等白名单机制,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之间有了“润滑剂”,监管对象有更多耐心和主动性学习法律法规、配合监管执法;同时,通过限期整改、宣传教育、签订承诺书等方式,大大减少了监管对象再次违法的概率,让监管效率大大提高,监管成本大大降低。
相信新规通过宽严相济,一方面强化信用监管的震慑力,另一方面规范信用修复的实施过程,将会显著提升监管执法的力度与柔性,构建起放管结合、进退有序的信用监管新格局,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佘 颖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