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P2P倒闭潮进入下半场 “马太效应”还是“去伪存真”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王洋 编辑:刘秋平 2018-08-15 14:56:39
时刻新闻
—分享—

  平台的退出,是正常的市场出清,也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经历整治和转型之痛后,网贷平台将会“水落石出”,不规范的会出局,转型成功的会坚持到最后,真正成为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桥梁。这是一个阶段,是大多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行业走向稳健、有序、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过去的两个月,接二连三的大型网贷平台发生暴雷。先是比较知名的钱宝网、雅堂金融等网贷平台被爆倒闭,随后,总部在上海的善林财富、唐小僧、联璧金融和意隆财富四大P2P网贷平台也接连倒闭,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这一轮网贷倒闭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倒闭的都是投资者和交易数额巨大的大型P2P平台,交易额在几百亿,投资者动辄上千万。如唐小僧的注册人数超过1000万人;钱宝网更是号称注册人数达2亿人,平台流水超过500亿元,被称为自e租宝之后的第一大非法吸储、非法集资平台。

  根据网贷天眼数据,截止2018年8月7日,出现问题的网贷平台已多达4580家,而仅过去一周,就新增问题平台40家。在4580家出问题的网贷平台中,失联、跑路、警方介入、终止运营以及平台诈骗(基本都等同于诈骗)的占比2/3以上,另外还有21.5%出现提现困难。其中,重灾区在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和北京,问题平台均在500家以上。目前,全国正在运营的P2P平台仍有1968家,而在出问题的平台中,实现良性退出的,仅占1%。

  发展历程

  根据网贷之家2018年初的统计,2017年P2P网贷行业贷款余额为12245.87亿元,相比2016年底上升了50%,成交量为28048.49亿元,同比增长35.9%。按照问题平台和仍在运营平台的数量对比来看,大约有8000-9000亿元的资金,在此起彼伏的P2P平台倒闭潮中,悄悄地实现了财富转移。

  长期以来,因为体制性的压制,中国的民间信用体系始终难以发展起来,直到2014年P2P网贷行业的爆发,原来半地下的民间借贷,终于找到了载体。

  P2P网络信贷起源于英国,随后发展到美国、德国和其他国家,但和电商一样,发展得最快最疯狂的是中国。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在上海成立。在初创期,绝大部分平台创业人员都是互联网创业人员,没有民间借贷经验和相关金融操控经验,主要做信息中介服务,以信用借款为主。由于国内缺乏信用基础,发展很慢,到2011年的5年中,P2P平台发展到20家左右,活跃的平台只有不到10家。2011年底,月成交金额大约5个亿,即年成交金额不到50亿元。并且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这些平台遭遇了第一波违约风险,网贷平台最高逾期额达到2500万,目前这些老平台仍有超过千万的坏账无法收回。

  从2012年开始,一些具有民间线下放贷经验的人开始开设P2P网络借贷平台,网贷由此进入快速开发期。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开始开发相对成熟的网络平台模板,每套模板售价在3到8万左右。开办一个平台成本大约在20万左右,P2P网贷平台从20家左右迅速增加到240家左右。2012年底,月成交金额达到30亿元,成交额在1年内增长6倍。

  到2013年,网络借贷系统模板的开发更加成熟,甚至在淘宝店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前期的网络借贷平台模板。

  由于2013年国内各大银行开始收缩贷款,很多不能从银行贷款的企业或者在民间有高额高利贷借款的投机者从P2P网络借贷平台上看到了商机,他们花费10万左右购买网络借贷系统模板,然后租个办公室就开始上线圈钱,网贷平台从240家左右猛增至600家左右。

  2013年底,月成交金额达110亿左右,是一年前的3倍。这些网贷平台都不是中介平台,而是以平台提供担保、以高利息为诱惑,通过编造借贷人信息的方式圈钱为目的。这一阶段上线平台的共同特点是以月息4%左右的高利吸引追求高息的投资人,平台通过网络融资后偿还银行贷款、民间高利贷或者投资自营项目。由于自融高息加剧了平台本身的风险,2013年10月,不少网贷平台集中爆发了提现危机。

  2014年,国家表态鼓励互联网金融(ITFIN)创新,并在政策上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而使国内P2P网贷行业迎来大爆发,各种民间金融业的骗子和债务缠身的企业主都加入了网贷大狂欢,纷纷进入了这个最容易快速圈钱的行业。到2014年底,网贷平台增加到2000多家,月成交量超过300亿元。2014年,全年倒闭平台达275家,比2013年增加了2.6倍。尽管问题很多,风险很大,但网贷行业2015年继续高歌猛进,平台数增加到3000多家,网贷行业交易额已突破万亿。

  网贷整体成交额在2016年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整体成交额同比上年增长102%。同时,在运营平台数量比前年下降了一半以上,由3800多家减少到1900多家,有1000多家平台“跑路”。2017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突破3.9万亿元,累计交易额在2018年5月突破7万亿元。以e租宝为代表的一批动辄数百亿元的、投资受害者上百万人的大型平台纷纷倒闭。

  从中国网贷10年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网贷是在政府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政策的情况下,将民间借贷迅速搬到了网上而得到大爆发的,网贷行业的主体早已偏离了作为中介平台的性质,真正规范的中介平台不到2%,绝大多数平台都是通过平台提供担保的形式,以高息诱惑为主要手段的融资骗钱平台。

  钱宝网的经营倒闭过程,能很典型地诠释中国网贷的发展过程。钱宝网老板张小雷作为曾经的泛亚美公司的CEO,在2003年因泛亚美事件诈骗1000万元,被判刑入狱。他从监狱出来之后,重操旧业,随即创立钱宝网,借助P2P平台开始进行诈骗。钱宝网的年收益率曾经高达72%,在跑路前也高到40%。钱宝官方声称用户注册量已超过2亿,平台流水超过500亿。在全国注册投资了30多家公司、遍布全国10余省市的规模。媒体估计投资者损失高达500亿元。

  以投资理财为幌子、骗钱为目的的网贷平台,成为我国网贷经营的主要模式,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平台的不断倒闭和跑路,得利的是平台圈钱者,受损的是全国上亿被骗的投资者。目前倒闭的平台已经超过70%,未来还会有更多加速倒闭。

  倒闭潮的背后

  业内普遍认为,今年6月份以来会有这么多网贷平台倒闭,主要归因于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信用的紧缩。本来很多网贷平台运作都不规范,如果到了客户集中还款期,这些平台可以通过借款“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化解危机。现在遇到了信用危机,别人有钱也不会借给你。而平台的还款日子却如约而至,这就导致了不少网贷平台资金链断裂。二是舆论导向,使得P2P行业沦为众矢之的。之前媒体纷纷曝光有P2P平台倒闭,这使得投资者不敢再投资P2P公司。

  同时,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近期谈及非法集资时表示,“收益率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危险,10%以上的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郭树清的本意是指非法集资,但不少媒体却直接剑指P2P行业。于是投资者产生了恐慌情绪,当这种情绪蔓延开来时,就会发生集中挤兑。有些平台即使没出现客户集中挤兑现象,但是只要资金到期了,客户马上就会提现,P2P平台出现倒闭就在情理之中。

  同时,网贷平台的密集爆雷,主要的导火索应该是实体经济去杠杆背景下流动性趋紧,导致部分平台借款人逾期率快速上升,实力较弱的平台难以维系正常经营进而爆雷。而正是由于爆雷平台的增加,反过来会加剧投资者恐慌情绪,导致部分平台出现挤兑现象,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备案延期也使部分网贷平台承受不了长期这么大的监管压力,只能收网。同时,监管趋严,北京网贷监管多次强调“双降”,深圳就“双降”一事约谈了当地11家平台。这样的严格监管,使得很多平台感到吃不消。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实际上,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投资者最重要的是保障自己本金的安全。不管投资什么品种,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上选择,还是首要选择安全性,并不是给收益越高越好,而是越安全越好。

  有一些互金从业者表示,“暴雷潮”和去杠杆的大环境有关。目前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都非常紧张,而这个问题最终会在一个风险最高的地方暴露出来。P2P网贷作为民间借贷的互联网化过程,就成为了整个金融降杠杆过程中风险出口最大的地方。具体来说,目前民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资金链吃紧,他们作为互金平台的借款方无法还款,导致大批坏账,而很多平台标榜刚性兑付,垫付资金过多,最终暴雷。另一方面,P2P平台的备案登记截止时间一改再改,成为悬在P2P平台头上的一把剑。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P2P平台业务违规问题。据国家互金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累计,2000余家P2P平台涉嫌自融自保、开展校园贷等违规业务,虚假宣传、诱导性宣传、服务器在境外、收益率过高等违规,2018年上半年,技术平台新发现涉及上述问题平台近280家。

  “马太效应”还是去伪存真

  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紫马财行创始人CEO唐学庆表示:“这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夸张的一次暴雷潮,也是振幅和影响面最大的一次。暴雷的数量、暴雷频率、暴雷公司的资金规模和对投资人的影响都是史无前例的。”

  互金行业的动荡,似乎在最近两个月呈现“马太效应”之势,但事实上,这只是今年以来强监管的一个侧面。经过多年发展,网贷行业规模逐渐扩大,行业风险累积,市场跌宕起伏。从2016年起,国务院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网贷平台成为整治的重要领域。然而,对于动辄规模上百亿元的平台来说,转型调整并非易事,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政策的收紧和备案延期,行业环境持续恶化,借款用户还款意愿急剧下降,多家平台相继出现逾期及兑付困难,投资者信心严重挫伤,恐慌情绪蔓延。

  更重要的是,在互金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以网贷名义做非法金融活动的机构不断涌现,行业亟待“去伪存真”“去劣取优”。自成立以来,不少平台天生带有风险“基因”,运营模式偏离了作为信息中介的定位,发展成为信用中介。贷款人拿着高收益,不愿意缩短期限,借款人借新还旧、滚动续贷,被利益迷惑的大脑似乎达到了疯狂的巅峰。最终,一旦暴雷,平台“跑路”,最终受伤的总是广大投资人。

  确实,行业经历新一轮合规“洗牌”,劣币驱除过程中,也将以往问题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彻底否定。平台的退出,是正常的市场出清,也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经历整治和转型之痛后,网贷平台将会“水落石出”,不规范的会出局,转型成功的会坚持到最后,真正成为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桥梁。这是一个阶段,是大多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是行业走向稳健、有序、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有专家建议,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规模更大,在一些技术领域比如支付处置能力等也更领先。但P2P监管方面,不妨学学美国的经验。美国的监管框架,一方面消除了金融科技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这个行业发展的空间。显然,在风险控制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但我们也应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创新是根本推动力。未来的监管要严密防范风险,同时也要积极支持金融创新。构建新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应该考虑尽量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

  另外,与资金相关的行业,大多有赖于参与者的信心。眼下,监管部门正在积极推进专项整治,开展现场检查,行业和企业也在进行自查,采取各种方式稳定市场情绪,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同时投资者自己要擦亮眼睛,识别畸高收益背后的圈套,更要保持平和的投资心态,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不可否认,网贷平台在服务小微企业、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信息中介的本源不能丢失,瞄准定位,建立完备的风险管控和内部管理体系,严格资金流向,做好信息披露,为出借人提供全面、真实的决策依据,真正服务好广大投资者,行业的春天才能真正来临。 ■中华工商时报 记者 王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