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企业减税能否落实关键要看地方和部门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谭浩俊 编辑:童妙 实习编辑 曾映雪 2017-04-25 09:34:09
时刻新闻
—分享—

  两会闭幕刚一个月,李克强总理就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第一个3800亿元的减税大礼包。

  要知道,这是在一季度出台2000亿元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再次出台的减税政策。特别是将增值税税率由四档减至17%、11%和6%三档,取消13%这一档税率,更是“营改增”政策出台后,又一影响力极大的减税政策。可以想象,在决策层面,已经对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下了最大决心、做了最大努力,关键就看,这些政策能否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并带动地方、部门一起为企业减负而努力。

  事实也是如此,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决策层已出台了很多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包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税、清费、降低社保费缴费标准、调整税收抵扣政策等,每项政策都可谓力度很大,都应该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实践证明,政策的效果并不如预想的那么明显、那么好。更直接地说,就是企业没有产生获得感。

  企业没有获得感,政策的效果就值得评估和评价了。因为,政策的落脚点是企业,只有企业感知了,政策的效果才能体现。企业没感知,而只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算算理论账,这样的政策,就难以称其为好政策。如金融危机刚刚爆发后出台的5000亿减税政策,就因为缺乏应有的享受主体,最终未能产生效果,也没有能够落实到位。

  很显然,就目前减税政策的设计来看,总体上讲,还是符合经济发展实际和企业现状的,尤其是“营改增”,更是让多数企业受益。而此次出台的六个方面减税政策,也基本符合企业的实际,符合实际操作的要求,只要工作责任到位,是可以落到实处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就在于,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能否严格按照减税政策要求,将各项减税措施落实到位,不做任何截留。尤其是增值减档政策,可能会对地方税收任务完成产生一定影响,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是对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考验。

  要知道,减税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减负政策,不仅仅是让企业少交几个钱。关键在于,它是一种导向,一种预期,包括政策、舆论、对经济前景的看法、对经济发展的预期、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等,如果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并让企业有获得感,就能够让企业充分感受到政府是与他们一起同甘共苦、一起共度时艰的,而不是只要求企业过苦日子。

  实际上,企业也清楚,目前的困难,不是哪个人、哪个国家造成的,而是全球性的。但是,面对沉重的税费负担,却又不能不去抱怨,不对减税降费抱有希望。如果能够顺应形势,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给企业减税降费,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企业就会在今后加倍偿还,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密。自然,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也会越来越足,对政府的信任度越来越强。

  也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在常务会议上告诫部门,“今天这件事定下来,方案要抓紧出台,减税要抓紧到位,要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他强调,“许多国家都在酝酿出台减税措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我们要有‘抢跑’意识,用实际举措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减轻企业负担,已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在做,许多国家都在做,如果我们的步伐跟不上,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别说“抢跑”,可能连“跟跑”也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减税是从决策层面、政府层面做出的积极姿态、拿出的实际行动,那么,那些有着各种各样收费、各种各样行政审批权力的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又将如何面对呢?是继续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还是主动把该取消的收费项目取消、该降低标准的项目降低收费标准、该合并的项目坚决合并,从而真正把实惠放给企业呢?不难发现,在此前的工作中,有的地方和部门表现得还是很主动、很积极的,有的地方和部门则处处被动挨打,每次都是决策层下达了死命令才被动做出调整,且行动极其迟缓。如果还是这样,就应当对这些地方和部门进行问责。

  减税不仅事关企业减负,也关系市场预期,不仅关系到某个企业的利益,也关系到一项政策的落实。能否把减税政策落到实处,对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企业信心、稳定政策效果十分重要。同时,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承诺,今年减税降费的额度要力争达到1万亿,如果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实现的难度就相当大。所以,减税降费政策不能只有“仪式感”,而必须从“仪式感”走向“获得感”,并以此来考核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执行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