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引才难、用才难、留才难”仍是制约其转型升级的突出瓶颈。中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提出,“人才问题”连续多年位列民营企业500强发展困难之首。在区域间人才优化配置态势逐步增强的背景下,民企靠短期补贴已非长久之计,唯有在制度、机制与生态上持续创新,才能真正让人才“愿意来、干得好、留得下”。这不仅关乎企业个体命运,更关系到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传统引才,往往困于“人随岗走”的思维定式,要求人才必须“落地生根”。但对许多地处三四线城市的民企而言,受限于城市能级、生活配套与产业资源,难以吸引高端人才“搬家式”入驻。破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思路,从“占有人才”转向“链接人才”,践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如福建三明探索“人才飞地”,支持企业在上海等地设立研发前端,就地引才、异地研发,成果回流转化,有效破解“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的困局。民企引才正需这种“连接思维”,以柔性机制打破空间壁垒,高效盘活散落在大城市的智力资源。
引才只是起点,用好才是关键。现实中,不少民企虽花重金引进人才,却因管理僵化、评价体系错位,导致人才“水土不服”。激活人才创造力,需构建“企业与人才共生共荣”的新生态。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评价体系,建立以实际贡献为核心的考核标准,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让有能力者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推动技术入股、项目分红、成果奖励等方式常态化,让人才从“打工者”变为“合伙人”,从企业“成本中心”转向“价值引擎”,形成“企业成就人才,人才反哺企业”的良性循环。
人才竞争,短期看政策,中期看产业,长期看生态。仅靠“真金白银”的奖励,难以拴心留人,唯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才能让人才有归属感、幸福感。营造“近悦远来”的留才环境,需从细节处发力。在生活保障上,要解决人才公寓、医疗服务等“关键小事”,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在服务效率上,可借鉴部分地区的“人才服务综合体”模式,整合政务办理、金融支持、社交对接等资源,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服务精度上,可利用AI大模型打造智能人才服务平台,实现政策精准推送、需求主动响应,让人才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创新创造。这种“全链条”的服务,如同一条畅通的铁路线,不仅要把人才“接进来”,更要让人才在轨道上“跑得顺、跑得远、跑出加速度”。
人才如候鸟,择良木而栖;企业要发展,需先“筑好巢”。民企破解人才困局,不能只做“摘果子”的短期投机者,更要做“栽树育林”的长期建设者。唯有以制度创新打破壁垒,以机制变革激发活力,以生态营造温暖人心,才能让企业真正成为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当更多民企学会“筑巢引凤”,更善于“固巢育凤”,中国创新的版图,必将迎来万马奔腾的壮阔图景。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陈松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湘商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