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育人事业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来源和实践基础。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背景下,学习空间的位移、校企文化的差异、评价标准的不同,让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出现一些“盲区”:课内紧、课外松,校内严、校外宽,学习期间有人管、实习期间无人管的问题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自为战、只顾一摊”的思想。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和企业都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应构建职业院校和企业双主体动力机制,坚持把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校企合作全过程。
双轮驱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主体”。推进校企协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手段,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尤其是强化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作用至关重要。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校企合作双方相关人员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建立跨单位、跨部门运行机制,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校企合作全过程。二是完善大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校的学习资源优势和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校企双方共同拟定学生管理规范,协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四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建立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企业基地。选择发展潜力大、实力强、文化气息浓厚的优秀企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用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企业文化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同频共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课堂”。校企双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既要抓好学校上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也要抓好企业这个“第二课堂”。一是强化教学互动。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方面,把思政课搬到车间去,打造入脑、入心的“金课”,把企业变成“实习+教学”的校外教学点;另一方面,把企业需求及时转化为学校育人标准和方案,让学校成为员工“学习+提升”的企外培训基地。二是推动文化互融。注重校企文化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搭建校企文化融合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党支部共建、专业技能比赛、校企文化双向交流等活动,利用校园媒介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营造企业化氛围。三是实现标准互通。研究并建立具有校企特色的考评体系,确定正确的评价目标、设计完善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力求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结果运用多样化,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一同对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企业实习表现、综合表现等作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发展学生党员、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指标。
交互育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两股力量”。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股力量,需要结合各自特点优势,进行交互式育人。一是让企业骨干走进学校。邀请企业骨干走进学校,对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职业道德、行业准则等方面培训。大力鼓励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员工走上讲台,通过座谈、报告等形式,让师生面对面感受和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二是让学校教师走进企业。定期选派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业精神、感受企业氛围、体验职业环境、丰富实践经验,并搜集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从而让教师更像师傅,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三是开展“现场教育+场外指导”双向教育。对企业实训学生相对集中的,可安排思政课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参与教育管理;对企业实训学生较为零散的,可指定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企业师傅点对点开展场外教育指导,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作者系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利元
编辑:朱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