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末观影|《张謇》之后百年 中国工业实现完美超车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刘良骏 2020-11-14 20:10:58
时刻新闻
—分享—


▲纪录片《张謇》剧照。

这部6集的纪录片《张謇》讲述的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不平凡的一生。作为一名文人,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也是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在日记中沉痛写到:“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

而“下海”经商的张謇,成为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奠基人、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

▲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

01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其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张謇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前有晚清腐朽,后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虎视。内忧外困,国破民穷,兵荒马乱。

当中国被列强撕扯,国人纷纷对民族认同产生疑问的关键时刻,一批先贤站了出来,在各行各业摇旗呐喊,增强民族认同,为国人加油鼓劲。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他们如同一颗颗指路的星光,闪闪发光。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今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了五点希望,第一就是要增强爱国情怀。他说:“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群谈到“爱国”。总书记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02

教育是工业的基础

张謇当时提出了“父教育,母实业”的救国主张,在宏观上将教育与实业结合起来,实业与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先培养人才,才能发展中国的工业。在当时的中国,这句话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建于1902年通州师范学校。

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张謇运用积累的资金着手创办新式学校。1903年,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开始招生。1905年,张謇还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博物苑隶属通州师范学校。

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370多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不少南通人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生涯都是在张謇创办的学校里度过的。

只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能闯出一片天地。在工业体系里,教育无疑就是基础。张謇的努力,为中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工业人才,而这些人才如同涛涛江水,绵绵不绝。如同星星之火,最终将中国推上了工业世界第一的位置。

03

中国工业的百年巨变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毛泽东主席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上海莘庄工业园区的一家空调制造企业的流水线。

中国工业的源头,实则可以追溯到晚清的洋务运动,追溯到张謇等优秀的爱国企业家。也正是他们在乱世中的坚守,正是有了他们所培养的一代代人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对工业的巨大投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征程让中国工业化得到了崛起。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正式进入改革开放的道路。这一年,中国的工业企业是34.84万家,工业总产值1657.6亿元。

2011年,按联合国数据统计,中国工业总产值达到2.9万亿美元,美国为2.4万亿美元,中国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老一辈实业家的夙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得以实现。

在极度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中国用了一百多年时间超越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路程,堪称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历史性巨变。中国的巨变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越,也让中国有底气承诺“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伟目标。

(燃青年工作室出品)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观潮君

编辑:刘良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