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商崛起辩证法

来源:红网 作者:王三川 祝拥军 编辑:刘艳秋 2020-06-05 16:27:30
时刻新闻
—分享—

【题记】

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照见一个百年未变的群体。

从疫情中研发试剂盒、加快口罩生产、采购物资驰援,到疫情后稳岗促就业,变局中开新局,他们,始终走在最前沿。

都说“商人逐利”,可他们分明把人民放在“利”字之前——为了逆行者的生命安全,他们不惜高价、东奔西走调配物资;为了人民有工可开,他们损失再多也要开门营业;为了经济能更快恢复,他们熬夜忙碌也要打开新的局面……

他们的名字,是“湘商”。

他们逐利,更逐“责任”与“担当”;他们是商人,更是湖湘精神的继承人与传承人。

何以?因为从“湘商”这个名号出现在历史上的那一天起,湘商精神,就深深打上了三湘四水的烙印。百余年间,时移世易,但湘商精神却在悠悠湘水间,历久而弥新。疫情中的“担当”,只是他们的其中一面。

这样的精神如何成型?又是如何发扬?故事,就在这一部满写着湘商精神的辩证哲思之中。

10731f56-de57-465a-909b-97ff43fec825.jpg

翻开华夏史册,在清代之前,被称作“荆蛮”“三苗”的湖南,一直籍籍无名,被历史记住的也只有屈原、蔡伦、欧阳询、周敦颐等极少数,更别说以经商之名久传于世的湘人。

一、人定胜天,人变事变世亦变

时间之轮到了明末清初,湖南迎来了转机。

这一时期,大批江西移民“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

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逐渐开创了“湖南熟,天下足”的气象——“湘米”成了供养天下的商品,一批批销往江浙等地;棉花、苎麻、茶叶、烟草、油类、柑橘等湖南特色农作物种植、加工和贩运逐渐活跃;煤矿、铁矿、锡矿等开采、加工也逐渐形成规模。

自此,以农为本的湖南,开始涵养了商业和工业的气质。当时,先后十多个外省商帮来到湖南经商、投资。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沙,备受商贾和资本的青睐。资料显示,到清末光绪年间,长沙建有12个会馆。

彼时,外商入湘不仅给湖南带来了财富,更带来了开拓的理念和先进的生产方式。逐渐强大的湖南商帮也开始翻山越岭,跨江过河,远赴湖北、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江苏等地经商兴业。

明清时期,安化黄沙坪古镇茶产业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茶号80多家,对岸的唐市镇茶号有20多家。以运茶为业的安化洞市高城马帮,成了清末以来中国南方最大的马帮。

QQ截图20200605152736.jpg

清代邵阳人在武汉建起的宝庆码头

清代中期以后,擅长经商的宝庆人勇闯湖北,凭着“吃苦、霸蛮、团结”的精神建起了武汉三镇最好的码头——宝庆码头。时有谚云:“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十个湖北佬,抵不过一个宝古佬。”……当时湘商的锋芒可见一斑。

二、量变促质变,湘商逐渐入流

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

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萌芽和发展,湖南商人因势而变,民族商业资本家和新式工业资本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为求“国富民强”,由战场转至政坛的曾国藩和左宗棠等牵头发起“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时任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倡导下,部分官僚绅士、商人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等形式开办了民用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这一批人成了湖南最早的产业资本家。据统计,1895年-1911年期间,湖南陆续创办了180余家近代企业,包括矿山、工厂、铁路和轮船公司等。

在这些湖南新式工业资本家中,著名的有梁焕奎兄弟,廖树蘅、廖植基父子,聂云台、范旭东等。其中,湘潭人梁焕奎兄弟的华昌炼锑公司试图打破洋商在锑价上的定价权和垄断权,一度在国际贸易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7093807ght3.jpg

范旭东、侯德榜等人在永利碱厂厂区合影

宁乡人廖树蘅、廖基植父子将名不见经传的水口山小镇打造成了“世界铅都”。曾国藩外孙、“纺织界泰斗”聂云台掌舵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棉纺厂,并和张謇等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纺织机械制造工厂。

胸怀“实业救国”理想的范旭东,先后创办和筹建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等,并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产品、更新了中国联合制碱工艺,被毛泽东称赞为中国人民不可忘记的“四大实业家”之一。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财富有变数精神永流传

历史上的湘商榜样,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产业传奇,还塑造了湘商精神和责任担当。

清代湖南首富朱昌琳热心公益,曾捐巨资开长沙新河。

实业救国先驱廖树蘅在水口山铅锌矿任职八年间,他的实事求是,事必躬亲,廉洁奉公,一直为人称道。

QQ截图20200605153330.jpg

《保富法》轰动上海滩

聂云台著作《保富法》主张“不肯取巧发财,子孙反能有饭吃,有兴旺气象;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发达”。这是注重商德和精神的湘商。

为振兴民族企业,范旭东和李烛尘矢志创建我国的制碱工业,并坚决表示:“为了中国制碱大业,虽粉身碎骨,亦要干出来。”这是“心忧天下,实业报国”的湘商。

“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的光荣。”1936年范旭东先生亲手制定如此公司信条。这是重视技术创新、专注产业发展、强调团队精神、承担社会责任的湘商。

“经世致用”“实业报国”“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些湘商身上的品质汇聚的湘商精神之河,不断改造和影响着湖南。

四、登高望远,新湘商主动出击

一部湘商史,就是一部资源交汇史。

时间之轮转至194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湘军、湘政、近代湘商精神滋养的新湘商群体,阔步登上时代舞台。

改革开放伊始,当年武汉“打码头”的宝古佬后代——邵东人就开始发展个体经济,首开民营经济先河。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闻风而动,南下广东,携巨资在大亚湾畔垒起了一座崭新的惠阳城,人称“新邵东”。与此同时,攸县、浏阳、涟源等地商人抱团崛起。

环观四周,乘时代之势、区域之优、政策之利的新湘商创造了新的产业版图,工程机械湘军、文化湘军、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医疗湘军、移动互联网湘军等异军突起。梁稳根、詹纯新、傅军、陈邦、周群飞、张跃、张小龙等新湘商领军人物挥斥方遒。湘商,从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作为一支重要的商业力量活跃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

放眼当下,新时代湘商“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变。比如,熊晓鸽怀揣38美元闯美国,把风险投资引进中国,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微信之父”张小龙开启互联网新时代。梁稳根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将三一重工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工程机械行业领先品牌……

QQ截图20200605153847.jpg

走向世界的三一重工

新时代湘商心忧天下的情怀和担当不变。比如,慈善家余彭年是多年的中国首善,也是我国第一个裸捐的企业家,捐赠价值几十个亿。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战疫期间,截至3月3日,广大湘企湘商共捐赠人民币7.22亿元。扶贫路上,省工商联组织全省5740家民营企业,帮扶贫困村7429个,实施项目12772个,投入资金85.48亿元,帮扶贫困人口91.9万,参与企业数全国第五,实施项目数全国第三。树高千尺不忘根。近十年来,周群飞、傅军、姚劲波等更多省外、境外湘商回湘投资兴业,彰显了新时代湘商的情怀和担当。

新时代湘商“敢闯敢拼”的气魄不变。他们以由曾经的“闯中国”变为“闯世界”。如今,湘商通过投资、并购等驰骋海内外,足迹遍及五大洲。特别是在东南亚,湘商占据重要的位置。比如,有近10万湖南人在老挝经商兴业,其中80%是邵东人。当地繁华的宏克亚星商业街和三江口小商品城,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邵东街”“邵东村”……当下,兼具资本、产业、精神底气的新湘商,闯世界的势头正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立足大环境,置身大时代,新湘商应掌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秉持“经世致用”的理念,胸怀“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情怀,以不变之精神应对万变之形势,主动融入中部崛起、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在湖南“创新引领 开放崛起”的引领下,专注主业实业,深耕产业链,注重科技和技术“双引领”,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与品牌培育,让更多的湖南制造和湖湘智慧影响世界,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湘商力量。唯有如此,新时代湘商才会前不负先贤榜样,后不愧无数来者。

时代在变,长河奔流。登高而望,昔日缓行在湖湘大江大河之上的一叶扁舟,已发展成乘风破浪的航母。然,前路未测,未来已来。

来源:红网

作者:王三川 祝拥军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湘商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xs.rednet.cn/content/2020/06/05/73172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