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代洪商》:走进洪江,演绎湖湘传奇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少华 编辑:刘秋平 2019-05-11 18:05:24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90510180000.jpg

文/王少华

2017年,我挺忙。百万字长篇小说《宋门》出版,尚未喘口气,陶泰忠老师打电话问我有没有档期,湖南卫视有一部电视剧要订制。陶老师是我在业内最尊重的责编,尤其喜欢他责编出来的《乔家大院》,再一个就是,陶老师是个靠谱的人,做事一丝不苟,有成功率,跟他合作是一件开心的事,即便是辛苦。

我是在最热的三伏天(长沙气温高达40度),领着助手徐宝祥,跟着陶老师一起去洪江的。临去之前我对洪江的了解只限于网上和陶老师的一些介绍。这个位于湘西沅巫两水交界处的巨镇,自明朝以来一直是湘西南重要商埠之地,数百年间以集散洪油、木材、鸦片、白蜡而闻名于世,但最能给我脑子里留下印象的,却是自近代以来她那种面向世界开放的姿态:有寺庙、会馆、油号、洋行、钱庄、镖局、青楼、报馆、烟馆、戏院、居然还有英美日等列强的代办处。真是一个好不热闹的古商城,不由让我联想到,曾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近代史一半是在写湖南”。但由此又让人联想到,湖南绝不止盛产“红色文化”,就洪江这座湘西南的古城而言,她的文化极具有超前瞻性,好不牵强地说,她在我眼里就是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

湖南是中国文化的大省,特别是“红色文化”,其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之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但至今为止尚没有一部主题突出表现湘商的影视作品。纵观银屏,有徽商,有晋商,有浙商,有粤商,有鲁商,而湘商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之显著地位却缺乏表现。一路的采访,责编陶老师并没有给我具体指令,让我必须要选择什么或必须要表现什么,他把整个艺术创作的空间留给了我。这不由使我联想到当年创作《大河儿女》,几乎所有的艺术表现都被套在了省领导、台领导、广电领导、导演和制片人设定的框框里,编剧的创作空间被设定在了一个“法度森严”的尺寸之中。

陶老师微笑着对我说:“你是编剧,湖南这个本子怎么写,你说了算。”

洪江,顾名思义便是与洪油有关。而我在去洪江之前对洪油的了解概念模糊,我是在采访的过程中才明晰了洪油既桐油以及其前世今生与来龙去脉。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下的沅江两岸已经看不见那桐花遍山盛开的景色,洪油制作工艺与榨油作坊也成了远去的记忆和技艺,让我禁不住想到,在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前,它对人类所做过的贡献,将成为世界轻工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若能为这么一座里程碑量身打造一部影视作品,同样也是一座里程碑。于是,我把目光与主题对准了洪油,聚焦到洪商。

湘商有多厉害?必须要看洪商有多厉害。就拿洪江的刘家油号举个例子吧,清末民初是刘家的鼎盛时期,单从一个细节就能体味到刘家当年能牛气冲天到何种程度,洪商首富刘岐山的府邸留院,每晚关闭后门就需要30名家丁才能将门栓插上,可想而知那根门栓是个什么样的规模。或许就是在剧本里有对洪商实力的那种无处不在的渲染,才使总导演路奇在拍摄中,通过刘杨两家油坊、宅邸、万寿宫码头等等场景,把当年洪商雄厚的实力给予了淋漓尽致的再现,这样的再现甚至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尤其是我跟张丰毅第一次看到搭建完毕的刘家“元隆油坊”时,令我俩叹为观止。也就是说,刘家的那种富贵阔有程度已经超出了编剧和演员的想象。回过头再想,民国时期湖南桐油出口比例能占世界桐油市场份额近百分之三十多,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年,产自洪江的桐油被人称之为“顶红”,其意就是最顶尖的洪油,这种桐油因其色红,被世界各国海关称之为“红桐油”,而这“顶红”就产于洪江。洪商,洪江,顶红,顶洪,合并一体就是“洪商”。

湖南是个盛产影视剧的地方,尤其是在湘西,各类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不乏拍摄。但,经过梳理就不难发现,真正意义上描写反应湘文化题材的作品却十分匮乏,我所指的匮乏,是指纯粹以湖南为背景、文化主题鲜明的影视作品(红色文化另说)。我在湖南采访完后,跟随我十多年的助手徐宝祥已经清楚了我创作的主题指向,在做剧本案头的时候,徐宝祥提醒我说,湘商与中国其他地域商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与世界经济接轨比较早,敢想敢干,他们身上具备了多种元素,虽说身处深山远水之中,他们却不固步自封和小农经济,这或许是跟洪油有着最直接的关联,正因为洪油贸易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贸易经济。用河南人常形容见过大世面的那句话就是“吃过大盘荆芥”。助手徐宝祥的这一番话对我启发很大,对,俗话说“无湘不成军”,同样“无湘也不成商”,湖南出曾国藩、出毛泽东、出贺龙,同样也能出刘云湘!岳麓书院门口的“惟楚有材料,于斯为盛”,不就是湖南人才霸气侧漏的表现嘛。有成堆文化的湖南就是不一样,在中国,其他省份的商人还在囤积银元和大洋的时候,湖南商人已经开始放眼世界了。

嗯,大气,大器,剧中男主人公洪商的代表人物刘云湘必须具备。《一代洪商》整个剧本同样必须要具备。突出了这个特点,这部戏就有别于晋商、徽商、鲁商、豫商、以及其他地域之商了。

我曾经跟高满堂在一次聊天中说过一句话,我说“编剧是个惨无人道的行业”,或许只有编剧才能真正体味出这种“惨无人道”。我和我的金瓦刀剧本工作室,是一个做过五百余集电视剧的集体,剧本创作其中的况味只有做这门手艺的人才会体味。不言而喻,每一个编剧从始至终做完一个剧本时,都会有一种“底气十足起飞,有气无力降落”的感觉。有不少时候,当我做完的剧本呈现在银屏上的时候,那种做剧本时“灾难深重”造成的伤害,在作品播出后,都让我懒得去瞅一眼这个自己的“孩子”。

这一次做《一代洪商》有点不太一样,在做剧本的整个过程中,仿佛真有一种天时地利人和。从采访到做大纲,从做分集到做剧本,几乎是一气呵成。特别是,当大纲和分集提纲得到湖南卫视和制片方充分肯定之后,我心里就已经有数,这个本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成色。比较以前做过的同类题材《大河儿女》,就艺术性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弥补了不少我做这类题材的遗憾,尤其是在地域文化传奇方面的遗憾。

湖南是个充满地域文化传奇的地方,如果没有像湘西赶尸那样的传奇,可能我也不会设置像刘云湘被“沉塘六百秒”那样的传奇。在讨论剧本时,总导演路奇提出了要合理化,要让观众信服的建议,以避免传奇过头有神剧的倾向。在剧本的修改过程中,我加强了人物与事件逻辑的合理性。但是,“湖南的传奇”是整部剧较为突出的艺术风格,山水传奇,人物传奇,事件传奇,凸显出这部戏的与众不同的传奇。

当了几十年编剧,对自己每一部作品诞生所具有的那种感情,真的就像一个母亲对待自己孩子的一样,从怀胎至临盆,希冀与期盼,直到呱呱落地,那种每时每刻的同呼吸共命运,最大的愿望是想生下一个漂亮健康遭人喜爱的孩子。《一代洪商》除了这种感情之外,还有另一种感情,我就像一个有一大堆孩子的父亲,偏爱的一定是那个最出类拔萃的孩子。在我眼里《一代洪商》就是那个最出类拔萃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我领着助手三下洪江,每天早餐那一碗“洪江粉”神奇地改变了我不吃辣椒的生活习性。徐宝祥跟我开玩笑地说:“师傅,你上辈子娶得一定是个洪江的媳妇,你大概忘了,现在又想起来了。”我也玩笑着说:“还是等下辈子吧,天天都能吃上洪江粉。”玩笑归玩笑,这玩笑中却饱含一种感情,那就是湖南洪江已经成了一个编剧的第二故乡!

在北京看完样片,总制片人孟凡耀问我有什么感受?我说,编剧是一度创作,拍摄是二度创作,后期制作是三度创作,《一代洪商》的整体创作,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孟总却说,还有四度创作,那就是观众,对一部作品的优劣评价,王婆卖瓜没用,最终的话语权在全国的观众嘴里。对,还有全国的读者,《一代洪商》已经被我们金瓦刀工作室“一材两用”,同名长篇小说将与电视剧同步问世。

《一代洪商》——祝你好运!

【链接】

大型电视剧《一代洪商》由王少华编剧,路奇执导,张丰毅、李立群、张含韵、张睿等人主演,讲述了20世纪民国至抗战时期,湘商艰难支撑国家半壁江山的家国故事,旨在重现民国时期民族商业在国家处于艰难中时所起的巨大作用,讴歌上世纪民国至抗战时期湘商的民族大义精神,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正能量影视作品。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少华

编辑:刘秋平

本文为湘商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xs.rednet.cn/content/2019/05/13/550993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