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瑶池。
南天门。
花瑶长桌席。
穿岩山秋景。
红网时刻记者 王石磊 溆浦报道
人间四月,春意盎然。溆浦县穿岩山森林公园游人如织。许多游人并不知道,如仙境一般的森林公园,地处溆浦县贫困片区之中。靠山吃山的当地百姓,日子曾过得十分艰辛。
“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今天活生生的变成了现实,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现在还能赚钱了。”山庄老板张克荣喜滋滋地告诉红网记者说,“‘旅游饭’确实香,我不仅还清了欠债,还摘掉了贫困帽。”
近年来,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地方特色优势,以山水资源为依托,以贫困村为重点,以生态旅游为平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成功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景区带村”新路子。
集群发展拓展乡村游
刚通过国家4A级景区初评的穿岩山森林公园,曾是“鸟都不生蛋”的山旮旯,如今成为吸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我们一家四口都在景区打工,收入稳定。”穿岩山村张在长说。早年,张在长连同家里的四个兄弟很早便外出务工,微薄的收入仅能维持温饱。
2014 年,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景区当地党委、政府,以山水资源为依托,以贫困村为重点,以生态旅游为平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规划建设了系列旅游项目。
2015 年,在外务工的张在长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立马联系了早已回家创业、并已经在公司里当上了副总经理的同学石罡,向他表达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石罡欣然应允,主动帮他联系参加公司的创业培训,同时将他 200 余平米的老房子入股公司。张在长在获得20万元无偿创业扶持金后,将住宅改建成别具风格的“四哥别苑”。每到周末,访客络绎不绝,张在长高兴地说: “以前给别人打工,现在给自己打工,心里踏实多了。”
“我们在用工方面优先考虑贫困户,比例占景区劳务人员的30%以上。”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罡说,景区周边有近800户贫困家庭,通过在景区内务工、做小生意,每月人均纯收入2500元左右。
“一个油炸馍一元钱,一天卖了400多个!”清明小长假期间,景区停车场被塞满了,摆摊卖馍的张大姐被“火起来”的旅游弄得有些措手不及。
“旅游开发注重与当地农民利益共享,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黎明介绍,仅穿岩山旅游项目就带动周边乡村食宿、农业观光等40多个小微项目发展。
“乡村旅游是农旅扶贫融合的好方式。”溆浦县文化旅游局局长金中平告诉红网记者说,“发展乡村旅游,能直接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改变贫困现状。2014年以来,‘旅游+扶贫’带动全县就业人数近20万人。”
精准扶贫“造血”
景区周边的农户抓住机会发家致富,而那些旅游资源不明显的农户,该如何脱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雁鹅界景点和是该公司扶贫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典型范例。
穿岩山村贫困农民贺方礼,家住穿岩山雁鹅界古村的最高位置,背靠九雁山,左傍青龙岭,全村尽收眼底,是游客休闲观光的绝佳处所。过去他生在宝山不识宝,跑到广东打工,由于文化低,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听说家乡搞旅游开发,他立即回家参加公司举办的创业培训,脑子灵了,办法多了,主动将房产折价15万元入股公司,在争得20万元无偿创业扶持金后,将住宅改建成古色古香的能容纳30余人住宿的“雁栖山庄”,开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4000多人,收入30万余元,他信心满满地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为了让景区的贫困群众长期受益,持久脱贫,雪峰公司敞开大门,积极开展效益共享式扶贫。一方面,变闲置资源为可用资产。根据规划,景区群众可以山林、田地、房屋、宅基地等资产折价入股,成为公司股东,参与公司分红。
目前,景区范围内已有115户村民以资源、资产入股成为股东,其中贫困户占五成多。另一方面,变分散资金为规模资产。为了进一步统筹做好贫困群众的资产入股工作,公司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成立了“雪峰山贫困农民股权托管中心”,上级下来的扶贫资金和贫困群众按照法定程序从银行贷出扶贫款,交由托管中心统一管理,然后入股公司,投入景区建设,公司负责还贷并按年付给贫困户10%的红利,连续返利3年。2017年底,公司为景区500余户贫困户办理了扶贫贷款,每户5万元,共计3000余万元,每户贫困家庭每年可获得5000元红利。此举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借贷后无投资门路无投资项目的窘境,实现了稳定收益。
生态环境成了吸引力
今年清明小长假期间,一拨拨来自省会长沙和周边城市的游客让溆浦县雪峰山景区人累并快乐着。“每天都有万名以上游客来参观,我们开发的红色文化、抗战文化、花瑶文化、巫傩文化、龙灯文化、民间戏曲等,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罡兴奋不已。
溆浦县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之前却一直处于“山高路远坑深”的交通闭塞状态。
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在旅游开发中,始终坚持文化先行的发展思路,依靠旅游平台和资金扶持,景区贫困群众的致的致富产业越做越大,他们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及游客需求,成立了猕猴桃、野生茶、中药材、高山养殖、花瑶挑花等专业合作社,年产值3000多万元。
公司还从景区招聘216名优秀青年为公司员工,其中60%属寒门青年,人均月薪近3000元,使年轻人成了公司的管理者;在景区项目建设中,公司从当地请了700多名青壮年搞工程,其中贫困群众占50%,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使壮年人成了公司的建设者;对家境困难、年龄偏大的,以每月1500元左右的工资聘到景区搞卫生,种花草,守大门,使其成为景区的服务者;为了传承民俗文化,公司约定了100多名有一技之长的石匠、木匠、篾匠、桶匠及船灯、龙灯、蚕灯、花灯艺人,平时自由活动,公司每月发600元补贴,节会期间集中表演,使其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人。
四年来,公司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成功创建了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其中穿岩山景区已通过省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定和专家组暗访及整改,来溆浦县旅游人数成倍增加,带动了全县二三产业的发展,上缴各种税费7000多万元,为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动能新转化做出了贡献;就近吸纳就业410人,年发放工资1650多万元;投资5000多万元,为景区修建公路21公里,修建桥梁11座,受益群众达20万人以上;去年7月,省政府通过建设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计划,雪峰山旅游板块被纳入全省重点建设的五大板块之中,雪峰山旅游作为湖南中部的主题板块将强势崛起。
景区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良田沃土变成了观光热土,古宅老院变成了游客乐园,淹没在雪峰山深闺的资源资产陆续激活了,孵化出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王石磊
编辑:刘秋平
本文为湘商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