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长沙召开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携手湖南助推中部崛起大会,共签署75个投资项目,投资总额1198.36亿元。随后,“观潮的螃蟹”顺势推出了《助力中部崛起,我们需要深聊一次“企业家精神”》一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等关键词,诸如对“究竟需要弘扬怎样的企业家精神”“在新型政商关系中,如何维持更为平等的‘非零和游戏’”“湖湘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又有着怎样解不开的缘分”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提到,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湘籍”企业家也将眼光投向湖南,我想,让这些企业家们重仓湖南的原因,除了发展潜力外,吸引他们的,或许还有与企业家精神更为契合相融的湖湘文化内涵。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两面性,不妨继续聊聊湖湘文化与企业经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所谓“无湘不成军”,到如今湖南人的自豪感依然未减,然而在经济上与沿海江浙等地相比,却显得落后,许多人将这些原因归结为湖湘文化的“另一面”。果真如此吗?
更确切此说,湖湘文化中蕴含着哪些有益于促进企业经营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时对现代企业经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消极影响”;在厘清了这些正负因素后,我们又该以怎么一种姿态来面对湖湘文化的“消极影响”,或者说“化弊为利”而发挥文化的最大潜能?
湖湘文化对企业经营发展有哪些促进因素?
自古以来,湖南人“重文尚武、独立不羁、爱憎分明、不轻易服人”的群体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当前社会,谁也不能否认,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为企业经营发展,或是创新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精神资源与智力支持。
心忧天下的责任意识。左宗棠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毛泽东则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为新民学会宗旨。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不仅是湖南人鲜明的群体特征,更在许多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三一集团提出“产业报国”,不断做强做大。湖南国企华菱钢铁,以强列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以“主动危机论”作为企业核心理念,化危为机扭亏为盈。这些企业的成功,都得益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精神浸染。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无庸置疑,这是湖湘文化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点,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决策层也明确地看到了这一点,如在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中,我们看到“弘扬创业创新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得以体现,“发掘湖湘文化创业创新基因,树立崇尚创业创新价值导向,营造全社会创业创新浓厚氛围”,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湖湘文化“敢为人先”这一精神特质的创新内涵。
实事求是的实践风格。“实事求是”,写在岳麓书院讲堂檐前悬挂的匾额上,也融进了毛泽东思想。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实是根本,没有这个“实”字,一切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即离开了实事求是,一个企业也无法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企业实体,更要实,这些都离不开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坚韧不拔的群体性格。“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一直被认为是湖南人的典型性格特征,也是广电湘军、出版湘军闻名全国的重要条件。历代湖湘精英群体,都有着“霸蛮、血性”的品性。湖南人的坚韧不拔,也是一种文化担当。在当前的供给侧改革中,在面对融资困难与市场疲软的艰苦环境里,企业都需要直面困局,且有一股“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坚韧。
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尽管湖南深处内陆,地形三面是山,一面是江,处于地理意义上的“半封闭状态”,但缘于湖湘文化的熏陶浸染,湖南人一直不甘落后,尤其是近代以来涌现出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典范,如魏源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湖南实体界,一些成功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展现出了开放包容的胸怀,或理念追求。如“至诚无息,博厚悠远”,这是中联重科的核心企业文化,其“大海吸纳万物、有容乃大”的特质一览无余。
湖湘文化对企业经营发展又有哪些消极影响?
有人说,“重理轻欲”“重义轻利”的湖湘文化传统,使湖南人集体养成了“道德人”和“政治人”的特点。还有“开放—保守”二元的湖湘文化结构,也有着它顽固的保守性。这些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似乎有些道理。当然,在湖湘文化的局限性上,郑佳明等湖南一批知名学者都有论述。我们认为,湖湘文化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消极影响,可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湖湘文化是基于小农经济的地域文化。我们说,“湖南人会读书、会种田、会打仗”,都与农耕文化有关。然而一方面,湖南的稻作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至今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这一典型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深深烙上了“小农意识”,且具有强大的思想惯性,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比如在一些民营企业中“短期利益”“任人唯亲”十分突出。
民间具有强烈的内陆意识。正如郑佳明所言,湖湘文化是一种内陆文化。“湖南的先人曾国藩、左宗棠搞洋务运动很厉害,而且湖南人的外交也很厉害,如曾纪泽。但更多是政治需要,不是本身与生俱来的工商业本身具有的那种开放。湖南与福建、广东的沿海开放有所不同,所以民间有强烈的内陆意识”。这种强烈的内陆意识,在某种意义上必然会限制企业经营发展的视野。
湖南“骡子”做事易情绪化,不守规矩。说湖南人是“骡子”,更多时是强调霸蛮、不怕死、性情刚倔,但也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意识,做事偏执,不够冷静。这对于经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不团结则企业团队不仅仅会一盘散沙,更容易内耗。
湖湘文化熏陶下的湖南人“重义轻利”。或许在人的性格上,“重义轻利”是一个好品质。重义轻利者,多少可以表现出一番英雄气概,或者可以满足一番自我虚荣,但放在企业实体上,就不合时宜了。哪怕你不懂企业经营,这一点也非常明了。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更是如此。可以想见,作为经济实体,企业经营追求的,无非就是利益的最大化。不重视经济效益的企业,不再是企业。
在某种意义上,开放崛起中的湖南需要不断拓展湖湘文化的价值空间。企业经营发展,离不开湖湘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创新性传承的关键,这除了继续发扬湖湘文化的积极因素,更在于如何转化湖湘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要合理反思,深刻地认识到湖湘文化的两面性,促使各方形成文化新合力。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自然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换句话说,即要改造性继承。湖湘文化是一个整体,它有一些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但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一些有益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因素也在萌芽。如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在客观上促进了实业发展。如戊戌维新期间,湖南人为救国大力兴办矿业,发展工商业,大批湘籍实业家涌现,这些也值得研究。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孤立看待湖湘文化的某些特征。哪怕是“农耕文化”,也可以实现现代化的经营发展。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天地广阔,“资本下乡”大有前景。而湖湘文化中对企业经营发展的有利因素,我们也不必片面夸大。
其次,要实现湖湘文化的创新求变,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新元素,来适应新时代下的企业经营发展。“变则通,不变则雍;变则兴,不变则衰。”在当前经济的发展格局中,湖湘文化应当以兼容并包的胸襟,以创新求变的姿态,适应新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鼓励创新创业,更要有包容失败的社会环境,为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企业更应当从内部规范管理、机制入手,增强经营发展的忧患意识,提升企业管理的创新水平,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善于抓住新机遇,实现转型发展。
第三,要从细节入手,转化湖湘文化对企业经营发展不利的消极影响。在这一问题上,“观潮的螃蟹”十分认同著名学者朱翔的观点。朱翔认为,湖南人并不缺少为商的基因,只是湖湘文化中心忧天下的内涵深厚,湘人强调取“义”,而耻于谈取“利”。当前,这种看法正在发生变化,湖南人不但要取“义”,还要勇于取“利”。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湖湘文化与城市经济的一个有力结合点。要打造“经济湘军”“产业湘军”,让更多的“蓝思科技”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需要我们不断从细节入手,增强软实力,认真转化湖湘文化对企业经营发展不利的消极影响,发展高度市场化的企业文化,比如实现“义”“利”平衡,形成两者的相互促进等。
从文化维度思考,无论价值取向如何流变,一些文化因素总有其价值及效用。湖湘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以及开放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都会在信息化时代闪耀于世。我们相信,湖湘文化熏陶下的湖南人,不仅会革命,不仅会读书、出书,也必定会在企业实体界驰骋天下。
文/林芳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林芳
编辑:刘秋平
本文为湘商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