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理事长姚小蔓在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自2017年入冬以来,行业内首次发现一种全新的造假方式——“胶水绒”。
“胶水绒”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与此前掺兑粉碎毛、鸡丝绒的造假方式相比,更加隐秘。据姚小蔓介绍,羽绒工业协会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羽绒生产企业通过胶水粘绒剂将绒丝粘连成朵,然后掺兑到正常的朵绒中,制造蓬松度高分的假象,以达到以次充好的目的。
自2017年以来,国内羽绒原料价格一路上涨,进一步点燃了造假者的“热情”。记者查询羽绒原料报价发现,从2017年2月开始,含绒量50%至90%的所有羽绒原料价格均大幅上涨。以白鸭绒为例,含绒量为50%的原料价格涨到了150元/千克以上,含绒量为90%的原料价格已突破300元/千克大关。
含绒量是判断羽绒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而“胶水绒”正是针对含绒量所动的“手脚”。根据国家标准GB/T14272-2011《羽绒服装》的规定,服装成品的含绒量不得低于50%。同时,含绒量越高,羽绒的品质越好,羽绒服装的保暖性越高。
不过,含绒量中的“绒”有绒子和绒丝之分。绒丝细小,与大朵的绒子相比,不仅保暖性能差,而且也很容易钻绒。以往,很多不法商贩都据此玩起了“文字游戏”,在羽绒服的填充物中加入大量价格更加低廉的绒丝。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羽绒服装分技术委员会在修订《羽绒服装》国家标准时,还同时规定了绒子含量,要求成品中绒子占绒子绒丝总量的比例应大于90%。
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羽绒服装分技术委员会在对《羽绒服装》国家标准作说明时指出,此举正是为了避免商家以细小绒丝替代大朵绒子的现象出现。所以,有时羽绒产品的含绒量达标,但由于绒子含量不达标,也是不符合标准要求的。
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国家标准中对绒子含量做出规范之后,将绒丝混为含绒量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于是一些商家又想出了“下策”,“胶水绒”由此出现。
据姚小蔓透露,一些造假作坊,正是在水洗和烘干过程中,通过胶水粘绒剂将低品质的碎毛和脱落的绒丝粘连成朵,把“绒丝”变成“绒子”,使含绒量较低的羽绒原料摇身一变,成了高含绒量的高品质羽绒。
姚小蔓说,“胶水绒”的价格相对较低,不过,购进劣质羽绒看似节省了成本,但是由此带来的售后问题更多,杂质多导致气味大,飞丝多导致跑绒严重,这些都会对品牌形象带来巨大的影响。
据姚小蔓透露,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正在联合国家有关检测机构,共同探讨针对“胶水绒”的检测方法,希望借此共同抵制“胶水绒”造假乱象。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何可
编辑: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