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工匠精神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国务院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可见弘扬工匠精神,并借此推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提及工匠精神,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瑞士的钟表,德国的机械,甚至日本的“马桶”,这并非偶然。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为全球最多,其次是德国,而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保持生命常青的原因,就是无一例外地传承着一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工匠精神。
中国历史上不缺少能工巧匠。先秦的鲁班、李冰,三国时期的马钧,宋代的韩公廉,明朝的宋应星等都称得上是各领域的技术翘楚,中国的茶叶、瓷器、建筑等也以其精美蜚声海外。但是应该看到,工匠精神在我国缺乏传承和发扬,这也是中国缺乏百年企业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当今,企业追求“短、平、快”,而忽略产品的品质,追求即时利益而忽略品牌效应的现象,并非个例。更深层次地看,也与近年来宏观经济趋紧,实体经济面临成本高企、转型艰难、利润微薄等经营困境有关。
打造百年企业,需要重新拾回久远的工匠传统与价值情怀。中国企业并不缺少能力和技术,以及产品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要求,而是缺少守信、完美、持久的商业价值理念。相反,德国制造业就是专心致志做一件事,一生只做一件事儿,一代人只做一件事。中国的企业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必须从根本上摒弃“快富、暴富”的心理和“什么赚钱做什么”的方法,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投入理想、梦想、思想,重塑“没有工匠精神,企业是走不远的,活不长的”企业文化,将打造百年企业作为首要目标,将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作为企业的发展理念。
其次,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意见》。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的精髓、图腾和灵魂。国家要强,企业必须强;企业要强,企业家必须强。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家,都有理想情怀、诚信原则、创新思维,像海尔砸不合格冰箱、华为召开“呆死料大会”等,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要着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细节苦练内功、精益求精、提质增效、追求卓越,通过企业家群体标杆效应、辐射带动效应,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
再次,加强企业的现代治理结构建设。打造百年企业,重塑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工匠精神,需要形成以现代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以契约和诚信精神为基础,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管控有效的治理结构,协调股东、管理部门、雇员、顾客、供应商及包括公众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确保公司的长期成功。总之,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必须要从主要注重公司治理的组织向注重公司治理机制的转变,从“人治”到“法治”转变。
第四,厚植工匠精神和百年企业的土壤。政府要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和促进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安心、放心和有信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继续在优化环境上做好“加”法,在简政放权上做好“减”法,打破准入、融资、税负方面的制度壁垒,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社会各界加强对优秀企业的社会荣誉激励,拓宽企业家参与政治生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渠道,发挥其更大作用。在青少年教育和培养中增加企业家精神内容,鼓励年轻人“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在创业创新创富的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作者杨峻系湖湘智库专家、红网论道湖南专家)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杨峻
编辑:洪政
本文为湘商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