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志生 欧玮毅 衡阳报道
18家湘商企业带回41.09亿元到位资金,13家实现涉税:2025年开年至今,常宁湘商回归交出亮眼成绩单。
从“归雁”零星返巢到“雁阵”集群扎根,这份成果的背后,是“湘商数据库”制度的精准摸底、“136”营商环境机制的高效护航,更有暖心服务织就的“乡情纽带”,让在外湘商“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常宁市湘南纺织基地。钱辉/摄
建库摸底:以制度织密湘商对接网
常宁创新湘商招商模式,摒弃“碰运气”式传统做法,以“湘商数据库”为核心,将分散的乡情资源转化为精准招商动能。该数据库由人才库、意向投资项目库、资源要素库构成,依托基层力量建立常态化摸底机制。各乡镇(街道)借助“最是乡音解乡情”活动,逐户走访常宁籍企业家家庭,系统梳理三类信息:人才库记录企业家从业领域与返乡意愿,意向投资项目库标注投资方向与规模需求,资源要素库登记企业落地所需配套,为精准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板桥镇的实践极具典型性。镇干部通过“人才库”锁定有返乡创办中药企业意向的湘商彭志鹏,结合“意向投资项目库”确认其场地需求,联动“资源要素库”与闲置资源清单,将一处闲置小学改造出租,一个多月便解决企业落地难题。彭志鹏不禁赞叹:“不用自己到处跑手续、找场地,需求和资源瞬间就‘对上号’了!”该中药加工厂投产后,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和村民就业。
通过“资源要素库”,常宁在全市梳理出100多处闲置厂房、土地,并详细标注区位、面积及适配产业。2025年春节期间,依托“湘商数据库”清单,常宁与返乡企业家精准对接52个意向项目,最终12个项目成功落地,覆盖有色金属、纺织、科技生产、制造加工等多个领域,实现闲置资源与投资需求的高效配置。

新签约湘商企业火热建设。钱辉/摄
机制破题:“136”护航项目快落地
“湘商数据库”为招商指引方向,“136”机制(即一个三年行动方案;三大主题活动:清风面对面,安商360,品“常”你我他;六大工程:全面进驻工程,流程再造工程,容缺机制工程,入企规范工程,闭环机制工程,常态问效工程)则成为项目落地的“加速器”。作为常宁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举措,“136”机制通过“周跟踪、半月会商、月调度、季分析”的闭环管理模式,为每个湘商项目制定专属推进计划,实现从意向对接至投产运营的全流程护航。
源顺贸易的落地过程充分彰显“常宁速度”。企业签约当日,市分管领导便牵头调度,“136”机制下的项目服务专班同步启动,指派2名专干驻点服务,协同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推行“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从签约到正式破土动工,仅用6天就完成所有前期手续。企业负责人龙积华感叹:“以往在外办企业,仅注册环节就要耗时半个月,家乡的办事效率远超预期。”
湖南乐充科技的落地同样印证“136”机制效能。公司董事长王勋奇介绍:“从签约到投产仅三个月!”该企业月产充电器400万件、产值200万元,为常宁提供100多个岗位。在落地关键期,企业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水电检测受阻,通过“月调度”会议反映后,相关部门当天现场协调,次日即解决问题。王勋奇透露,企业计划年底将产能提升至月产600万件,明年初进一步扩至800万件。
2025年8月至今,常宁集中签约的一批湘商项目加速落地:已有14个项目完成注册、11个项目进入施工阶段,转化率突破50%。这一亮眼成效的背后,“136”机制持续发力,成为保障项目从签约到建设高效推进的“稳定器”。

纺织企业生产作业呈现蓬勃态势。钱辉/摄
服务暖心:用温度聚牢湘商归乡心
常宁吸引湘商回归的“强磁场”,不仅源于“数据库+136机制”的高效驱动,更得益于“把企业家当家人”的服务理念。在信息采集阶段,各乡镇主动延伸服务,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体系。
针对在外湘商的后顾之忧,当地提供精准服务:为其父母建立“专属健康档案”,提供上门体检、送药到家服务;专人负责老家房屋的清洁修缮。这些举措增强了湘商归属感,不少尚未返乡的企业家也积极牵线搭桥,推动20余个资源对接项目落地。
企业服务保障方面,常宁开通“公交车入园”专线,覆盖重点园区;教育部门为外来员工子女入学开辟绿色通道,解决通勤和教育难题。
监督护航上,市纪委监委创新“室组地”联动,组建专项检查组,依托“清廉建设+营商环境+政风民情”三体联动机制,设立“两官一员”(项目监察官、项目警官、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通过多元渠道收集问题48条,形成33项问题清单,确保整改闭环管理。
“归雁”带动的“雁阵效应”,正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未来,常宁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擦亮“四最”营商环境品牌,以更优政策、更实服务,吸引湘商扎根,共绘县域发展新篇。
来源:红网
作者:李志生 欧玮毅
编辑:宋美君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