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改革开放创造了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奇迹,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也进一步助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二者相伴相生、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湘商,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产业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彰显出来的韧劲与活力,成为湖南新一轮经济战略发展中的宝贵资源。在今年3月30日举行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省长毛伟明与一众民营企业家交流,希望全省民营企业和广大民营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热情拥抱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
为进一步营造崇商、重商、尊商氛围,红网时刻新闻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民营经济·邵东传》,首期走进邵东。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艳 周逸峰 摄影 张必闻 陈杰 邵阳报道 刊头设计:李美燕
邵东是个什么地方?山多地少,老天爷不肯赏饭。
守着穷过日子,那就不是邵东人。吃苦的汉子开始走四方。
最初不会有人注意这一群湖南小城来的挑夫走贩。“邵商”群体大规模进入公共视野是2010年前后的事,媒体竞相报道“十万邵商掘金东南亚”的故事,大家突然发现,厉害的邵东人已成为一支商业劲旅。
他们的厉害,不是叱咤风云的名人大家,而是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庞大的群体阵容,他们白手起家,从“草根”长成“大树”,成为湖南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样本。在当下全国掀起民营经济热潮之时,邵商群体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进邵东,试图从一群奋斗者当中寻找邵商独有的精神气质。
”那会胆子真大,完全从零开始“
邵东打火机产业创始人之一——付再华。
来到邵东,记者第一时间找到了姚喊云、付再华夫妇。
作为邵东支柱产业之一,打火机年产值近200亿,和箱包、五金等产业,一起撑起了当地600多亿的GDP。而作为邵东首家打火机厂的创始人,这对夫妇在业内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那会胆子真的大,完全是从零开始。”回想当年的创业历程,60岁的付再华觉得辛酸,但更多的是自豪。
商机来自一次聊天,聊着聊着朋友急着喊走,说要“排队买打火机”。买打火机还要排队?这让两人瞬间嗅到了商机。
夫妻俩买回打火机进行研究。一个个零件拆了装,装了拆,很快了解了原理,开厂的念头自此产生。小小一个打火机,涉及12道工序,30多个零件。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邵东市面上的打火机大都来自广州顺德,两人前往顺德进行实地考察并买回来配件,同时租下宋家塘镇一个不到300平方的场地,成立顺发打火机厂。
“顺发”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整个产业。
产品一出,销售一空。“顺发”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整个产业。
邵东老板口耳相传,争相加入。从县里到乡里,从乡里到村里,大大小小的打火机厂、家庭作坊星罗棋布,遍布邵东县。
对于同行的发展,姚喊云、付再华夫妇并不焦虑,因为邵东的发展模式向来如此,先是解决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温饱,再接着,这样的生意让一个家族、一村人致了富。再接着,这样的生意催生了一个又一个作坊、工厂,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市场。
走外贸,也是顺发打火机厂带的头。2002年两人参加广交会,一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外商下单一个货柜,100万个的订单令夫妻俩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与五金出口不同,打火机行业没有借鉴的经验,于是两人前往长沙、天津等地了解政策,最终通过专业检测转型外贸企业,顺发打火机厂也更名为顺发工业有限公司。
凭借着坚持,顺发成为邵东县国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火机示范企业。
走上自动化生产的打火机产业,安全与效率不断提升。
从无到有、敢于尝试,不怕苦,这便是邵东第一代创业者的真实写照。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间,包括顺发在内的打火机企业不断投入生产自动化的机器设备,注塑机换了三代,焊接机换了三代,充气机换了五代,安全与效率不断提升。
邵东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连续3年跻身全国百强,居全省第五,是全国制造业、营商环境百强县(市)。这个排名,打火机产业功不可没。目前,邵东打火机产量全国第一,机壳、底座、弹簧、火石、电子等15类200多种配件全部实现自产。全球70%的打火机,都来自邵东。
每年,50多亿支打火机从邵东运到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点亮全球五大洲。
怕死不闯天下
作为第一代从商的邵商,姚喊云、付再华夫妇的创业充满艰辛,但与那群早早走南闯北的人比,又显得顺畅不少。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大批邵东人外出谋生,他们很少进厂打工,而是从“扁担”“地摊”“作坊”起步做生意,涉及服装、手机、药店、小五金、箱包等多个领域。
郑伯平是其中之一。家住邵东九龙岭镇的郑伯平家境贫寒,父亲多病,身为家中长子,他深知自身使命。1986年,17岁的郑伯平背个袋子只身去往贵州赶集卖百货五金产品。
3年起早贪黑,郑伯平赚来为父亲治病、为弟弟妹妹交学费的钱,也更加坚定了从商信念。
1990年他奔赴广州,凭着一部小拖车,锲而不舍地叩开了广东五金机电市场大门,并创办“汇亿五金商行”。郑伯平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他注册品牌、开设旗舰店,走上了集耗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经营之路,短短几年,年销售额达到数千万元。
不挑三拣四,是邵东商人的另外一大特点,谢茂便是其中的代表。1998年,谢茂来到佛山,因为没有高学历也没有专业技术,他选择经营一家家政服务店。门店的服务项目里清理化粪池的业务最多,创业之初,谢茂都是亲力亲为。广东天气炎热,在一次清污过程中抽粪管的接头脱落,刺鼻的异味让谢茂觉得五脏六腑都要呕出来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选择了坚持。
“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成别人成不了的事。”正是这份坚持,谢茂的业务越做越大,2010年他注册成立雅辉环卫清洁服务有限公司,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环卫市政工程运营管理队伍,而后涉足地下管线探测、工程测量、市政设备维护等领域,如今公司发展在业内有口皆碑。
邵商不仅在国内开店,还有不少人到东盟国家,尤其是老挝、泰国等地做生意。如今回过头来看邵东人闯荡海外,大家更关注的是成功,却不知当年背后的苦难辛酸。用《邵东人闯老挝》作者肖启楫的话来说,邵东人闯老挝的历史,是一部不怕死的个人史,也是一部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邵东人闯老挝》记录了24位在老挝打拼的邵商创业经历。
李朝晖,原本在邵东宋家塘做着开饭店的营生,父亲李竹林去了老挝后很看好当地的市场,1992年4月他遵从父命,在邵东县公安局办好边境通行证,然后进购4000余元的货物赶赴老挝。
李朝晖背往老挝的货物以服装、五金、小电器、手表为主,满满当当塞进两个特大号的牛仔包,将近200斤。李朝晖背上背一包、胸前挎一包上了火车,每走一步都是考验。
从娄底经过20多个小时的颠簸到达昆明,坐了三天两夜的班车达到云南勐腊县,在县里呆了20多天后,李朝晖终于得以进入老挝。接下来便是摆摊生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邵东人在老挝摆摊卖五金百货,利润的确可观,但艰辛异于常人。没地方住便住屋檐、住寺庙,没时间吃饭饿得低血糖发作冷汗直冒,语言不通就一字一字学,挺过这些困难的李朝晖于2000年进军汽配行业,并在老挝万象瓦岱国际机场门口租了两间店面开起了汽配店。
为人谦和、待人真诚,李朝晖的店很快成了老乡们的落脚点,在万象开店期间,他为不少老乡解危济困。后来,他又做起了红木加工生意,顺风顺水。2013年,被老家邵东招商引资政策吸引的他,与好友合资创办一家大型红木家具厂和一家钢结构公司。
闲暇之余,李朝晖喜欢画画,他不断拜师学艺,成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左手商业,右手艺术,在老挝闯荡近20年,李朝晖从风餐露宿货郎成功蜕变。
穷则变,变则通。一个个邵东人凭借着吃苦耐劳精神、善捕商机和快速行动力,从挑货郎、摆地摊做起,逐步发展为小商品贸易、实业投资。以老挝为例,目前在老挝投资兴业的湘商约有10万人,其中80%以上是邵商。
邵商经营的企业和店铺遍布老挝全境,涉及基建、钢铁、汽车、通信、小五金商贸等行业,邵商打造的老挝湖南橡胶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境外园区。
单兵强,更抱团
邵商不仅“单兵战斗力”很强,更厉害的是,善于“抱团作战”。“亲帮亲,邻帮邻”,是数十万邵商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又一法宝。
邵商赵战军,在越南从事商贸物流行业17年,于2011年和其他邵商、湘商发起成立越南·东盟(湖南)商贸物流园,带动在越邵企、湘企抱团发展。
老挝鸿鑫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科,是改革开放后闯荡老挝的第一批邵东人。起初,他在老挝乌龙赛经营“赛西宾馆”,为身在异国他乡的邵东人提供落脚、中转之地。1999年在老挝摩托车行业蓬勃发展阶段,他从代理销售到建厂组装,带动大批邵东老乡从事摩托车销售,网点一度达到500余家,创造了销售奇迹。
如今,李文科的事业版图已囊括摩托车组装和销售、地产、酒店、进出口贸易、工程机械、木材加工等多个行业,而他始终不忘助力老挝湘商发展。10余年来一直在为老挝湖南商会默默付出,为湖南与老挝的经贸文化交流牵线搭桥。2018年,老挝湖南商会第六届领导班子换届选举,李文科全票当选会长。
在泰国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刘纯鹰,以“湘情”助力在泰国的老乡。2008年,他利用泰国零关税政策辐射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亿人口的优势,在泰国巴真府甲民武里建起湖南首个境外工业园——“泰国湖南工业园”,吸引众多的邵企、湘企入驻。
2013年,刘纯鹰在邵东政府“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感召下,带着资金、管理经验和海外资源回到邵东,在湘商产业园投资20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海外邵商,带领园区箱包服装企业走自营出口道路。
“我们从同一个地方走出来,家乡情怀永远都是需要维系的特有元素,古代的商帮如此,当今的异地商会也同样。”同样无私效力于商会的还有佛山市湖南省邵东商会首届会长刘军。
官方资料显示,在佛山经商创业的邵东人至少有5000人以上,企业在300家以上,为了收集整理商会资料,刘军、郑伯平、李哲等主要发起人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佛山与邵东之间,一家一家地寻找。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5月19日,佛山市湖南省邵东商会正式成立,以乡情、亲情、友情为桥梁积极开展服务工作,无论是项目资金、招商引资还是子女上学,事无巨细都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今该商会已成为珠三角地区颇有影响力的社团组织。
这些富起来的邵商,还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商道,回馈家乡。近两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嘹亮吹响,更多在外发展的邵东人陆续回归故土,反哺桑梓。2022年,“雷锋式”企业家黄玉彪捐款1.86亿元,另为3年抗疫累计捐款捐物350万元,为乡村建设和扶贫帮困捐款200余万元。
湘锋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杰锋,这位在老挝经商长达20多年的邵东人,是“湘”“老”两地关系日益紧密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也是推动两地交流、促成总领事馆落户长沙的民间力量代表。
除了搭建中老空中友谊通道——开通万象至长沙的航班,推动中国—老挝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落户长沙,宋杰锋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不遗余力推动老挝驻长沙总领事馆的设立,此举进一步推动了“湘”“老”两地交流合作,促进湖南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了湖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宋杰锋本人也因推动老挝与湖南交流合作获老挝政府颁授“国家友谊勋章”。
醇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刚清也是最早回乡投资的邵商之一。早在2006年,他便回乡创办“星星雨书包厂”,2018年6月,李刚清再次带着公司回到家乡,入驻邵东市标准化生产园区,之后又响应号召先后成立流光岭乡村振兴车间等4个车间。2021年投资2.6亿元新建醇龙智能箱包生产基地,生意如火如荼,解决了1500余人就业。
湖南省阳光箱包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崇霞。
成立于2011年的湖南省阳光箱包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拥有15万平米的生产基地,员工近3000人。旗下有4个品牌,其中儿童书包“阳光8点”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品牌,产品远销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阳光箱包集团董事长袁仕伟夫妇从2013年开始举办面向贫困学生的慈善活动,现已累计向贫困学校、贫困学生、贫困家庭以及重大疾病救助等捐赠物品和现金逾200万元。
看遍世界,回归故里。在乡贤回报家乡的加持下,2022年邵东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1.5亿元,增长5.1%;规模工业增加值294.9亿元,增长8.2%;新增市场主体1.7万户,现有各类市场主体近10万家。
从一群人到一种热潮,“归巢”的邵东人不断为邵东经济、湖南经济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
“创二代”互联网化
邵东市。
邵商从“地摊经济”“扁担经济”起步,他们起早贪黑,为做生意吃尽了苦头。如今,“创二代”们将现代化、专业化的精神内核赋予父辈创下的基业,将传承与创新融合。而这样的成就是所有第一代邵东老板们的期待。
毛付碑这样的邵东“创二代”,从懂事起就知道自己终有一天要接下父辈的担子。
其父毛昌述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业,是邵东第一批进入广东经营五金产品的先行者,上世纪90年代初已在广东番禺大石镇购买商品房安家兴业,在他的带动下,大批邵东人前往广东发展。
1977年出生的毛付碑,在邵东读完初中后就被父亲带到了广东,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父亲尊重了毛付碑从商的意愿,要求是“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头脑赚钱,不要对我有过多的依赖,创业更不要怕出丑,跌倒了爬起来。“
16岁的毛付碑开始为父亲打工,以后的6年时间里,他做着各种杂事,除了招呼客人,还要送货,每天搬“铁坨坨”。渐渐地,他开始明白,要想在五金行业立足,得熟悉行业的市场特征、产品种类、销售模式与人际关系。
1999年毛付碑子承父业。“创二代”接班,需要的是思维与创新。
伴随市场日益开放,赚取中间差价的传统经销商模式呈现许多弊端,毛付碑意识到打造自主品牌的重要性。不搞投机取巧,不追求短期利益,为寻找高质量生产厂家,毛付碑曾走遍了浙江永康的每条大街小巷。
产品质量的精细化管理,让“飞豹”工具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短短几年便在全国开设了十余家自营旗舰店,发展了近千家经销商。同时,“飞豹”也飞出国门,销往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不夸张地说,从创办自主品牌的那天起,毛付碑为家族生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如今,毛付碑又准备加速研发新产品,改进落后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王延珍的创业之路,也是从接手父母的一间五金店起步的,那时父母年事已高,经营思路落伍,觉得“广种薄收”不如精耕细作的王延珍选择做减法,他处理完五金工具、电动工具后专攻焊材革新。
2013年他注册“中亿信”商标,改变父辈“夫妻店”的运作模式,从门店经营升级为公司化经营,如今,公司实现了展厅、交易、仓储、物流及物流配套服务一体化,和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多个省份的数百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王延珍将开发公司的应用软件,实现线上下单。
王志康与父亲王春发。
和毛付碑、王延珍不一样,1995年出生的王志康一开始并不想接父亲的班。
“户户叮当响,家家炉火旺。”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邵东仙槎桥镇小五金生产的场景,王家也不例外。就在王志康出生那年,父亲王春发靠一个砂轮机和一个钻床进入五金作坊加工钳子。“家家点火”的加工作坊,让仙槎桥镇不少人掘到第一桶金,后来王春发开办邵东雄发五金工具厂。
王志康在大学里学的机械设计,却选择去北京一家公司做轮胎设计,直到2019年他才回到邵东老家,“被迫”继承家业。当时父亲的厂房搬进了仙槎桥镇五金科技创新产业园,急需引进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多样化生产。
在外闯荡的王志康有大企业工作的经验,自然成了父亲需要的“新鲜血液”。年轻的王志康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他成了公司的技术总监,大刀阔斧开始技术改造。从引进CNC加工中心到打造建模中心,再到电商转型,王志康一直在努力探索。
而父辈们打下的商业,最终都将交付至这些年轻人手里。父辈们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丑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下,更是融进血液。
邵东小五金,舞动大产业。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周逸峰 张必闻 陈杰 李美燕
编辑:宋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