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黎鑫 肖依诺 李赛凤长沙报道
都说湖南人的一天,从一碗米粉开始。每天早晨悠悠醒来的你,可能已经开始盘算去嗦一碗什么码子的粉。
辣椒炒肉、麻辣牛肉、杀猪粉、鱼粉……在“米粉之湘”,各式各样的菜码与做法,将一碗粉的风味发挥极致。试想,如果你是一名尝尽三湘甚至全国各地米粉的米粉制造人,你眼里的最佳做法会是什么?
在长沙银洲米粉厂厂长潘恩鹏看来:“清汤,不上码子,一点葱花,就是最香的。”
4月,银洲米粉厂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香气蒸腾。这家“长沙米粉界的龙头老大”,每天生产新鲜湿米粉20万斤,销至长沙的大街小巷,占据了近半的米粉餐桌。
如何做到的?潘恩鹏说,回归米粉的初始,答案就在这米香里。
米香的“完美主义”
新鲜米粉可口、健康,但保质期较短。为在早餐时段供应新鲜米粉上桌,每天的夜晚到凌晨,是银洲米粉厂最忙的时间段。
晚上8点,潘恩鹏换上工衣、工帽、工鞋,进行消毒、风淋后,悄悄地钻进了生产车间。作为厂长,每天除了召开例会和处理日常事务外,他要来车间“突袭”数十次,监督各项生产流程,对每一个步骤进行细致检查。
为了三更半夜“搞突袭”,潘恩鹏直接住在了公司,即使家就在不远处,他一周也只回一次家。“食物是吃到人嘴里的,容不得半点差错。”
从颗颗米粒,变成银洲米粉,需经过四个基本工序:浸泡、磨浆、成型、装袋。讲起这其中的学问,潘恩鹏滔滔不绝,“好米粉,一定要有最纯正的米香。所以,我们对原料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层层筛选过的好米。将大米清洗干净后进行浸泡,冬天浸泡一个小时左右,夏天则是40分钟左右,过长过短都会影响质量。”
浸泡后的大米,由机器自动进行磨浆,再传至高温蒸煮车间、冷却车间成型。“磨出来的米浆,要用手去摸、用眼去看,感受其粗细程度,没有颗粒感才能保持口感细腻爽滑。”潘恩鹏指着在高温蒸煮下,“挺起肚子”的粉皮,“这叫起大泡,代表它熟透了、柔软了。”
在腾腾而上的热气与米香中,晶莹的粉皮被均匀地切割为条状,流水线上的工人将其麻利地装袋、封袋。不过多久,这一包包银洲米粉,将登上长沙市民的餐桌。
小小一碗粉的情怀
这一缕米香,从潘恩鹏的童年伴随到他的少年和青年,再到如今。
老家在岳阳农村的潘恩鹏,小时候的一大乐趣便是看父母在家手工制作米粉:起锅、生火、烧水、架蒸笼……刚出锅的米粉,热腾腾、香喷喷。浇上汤头,撒点葱花,简简单单,却是他记忆中最美味的佳肴。
“后来吃过再多的粉,都不如童年的一碗米粉香。”潘恩鹏笑着说。
一碗米粉,寄托的是对家乡的情思。近三十年来,潘恩鹏一直从事食品行业相关工作,年轻时在外打拼,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吃一碗正宗的湖南米粉。六年前,他来到湖南省最大的米粉生产商——长沙银洲米粉厂,将制作米粉作为了职业。
这些年来,他和米粉厂的工人们一同见证着千年传统美食在生产上的变迁:从布浆靠手调、手工切粉皮,到智能化无菌生产,机械均匀切分1.8毫米……“1.8毫米的厚度,是米粉同时兼顾口感最好、又不易煮烂夹断的厚度。”
扎实的工序,一点一滴的细节,是银洲米粉厂对每位消费者的责任,也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对“小小一碗粉”的情怀。
“平时在路边嗦个粉,常常能嗦到自家米粉。”潘恩鹏告诉记者,看见银州生产的米粉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百姓日常中的一部分,他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更加明白,这一碗粉的分量有多重。
一整天的忙碌过后,潘恩鹏和同事们会在员工食堂给自己点上一碗“夜宵粉”。厨师熟练地备好汤底,将米粉用开水烫煮后捞出,腌好的牛肉用大火爆炒,加入葱、姜丝、辣椒调味,满满地浇在粉上,油香四溢,令人食指大动。
“来来来,呷粉了!”拿起筷子,潘恩鹏迎来一天中最平常、也最幸福的时刻。
来源:红网
作者:黎鑫 肖依诺 李赛凤
编辑:肖拓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xs.rednet.cn/content/2022/04/29/11182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