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8强势推出的《一代洪商》后,该片成功的向全国人民推介了洪江的历史文化,揭开了湘西这块土地上被深藏的文化宝藏,让雪藏的洪江文化广为人知。更深刻的感悟到在历史的车轮里,能够留下这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说明洪江曾经人文荟萃,而文化聚集的地方肯定也曾经是富甲一方的流金之地,全剧都是绕着三个词来展现剧情的开展,同时也是真实的描述了整个洪江的文化脉络。
第一个词:水
要了解洪江,先要读懂洪江的“水”,洪江居沅水上游,其西南有汇入沅水的清水江、潕水、渠水、巫水4条支流,为五溪之首,上通云、贵和广西,顺沅水、下常德,经洞庭,达汉口,转销江浙沿海各地。洪江古商城作为一座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已是舟排云集,烟火万家的大镇。聚集在洪江的商人有“五府十八帮”,涵盖油、木、特、盐、米、船、布、药材等13个大行业,建有江西祀许真君之馆、福建祀天后之馆、江浙五府祀关帝之馆、贵州祀福主张瑞之馆以及长郡、湘乡、宝庆等十大会馆。民国28年和38年洪安和洪靖公路通车,始有公路运输。现如今,在川山、滩头、萝卜湾一带还保存着完好的古纤道和相关辅助设施遗迹。
第二个词:人
洪江夏为荆州之地,周末隶于楚,秦为黔中郡,汉为武陵郡镡成县地、东晋为舞阳县地,隋属沅陵郡龙檦县,唐属郎溪县,五代入蛮。宋元祐五年(1090年)置洪江砦,隶黔阳县;崇宁二年(1103年)改属靖州三江县地,随属会同县。元明清因之。清末置洪江镇。
洪江历史上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瑶、苗、侗占据大多数比例,历史上曾有洪江苗一说:元末吴天保领导的苗、侗民起义,明代贵州铜仁、锦屏、天柱的苗族人民起义(旧史泛称洪江苗),民国和解放初期,洪江部分妇女都还保持着盘头巾,穿短裙、裹腿、盘髻、服束花带及爱狗、养狗的习俗。由于洪江属滇黔孔道,水路交通便捷,毗邻桂、黔、居滇黔与沪汉之间,百货之转运,均以此为枢纽,逐渐演化为汉人为主、少数民族为辅,相互包容的融合型城市。《一代洪商》电视剧剧中人物多次念叨过关于洪江的一句著名民谣,“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充分的说明了当时洪江的包容程度、经济富裕程度和城市大融合程度。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记》中对洪江有过“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描述。清朝洪江人口多时“寄命于商,全城3.76万人,经商者就有1.5万人”,洪江进入鼎盛时期。游走在洪江古商城内,随处可见的商界警语如“对天勿欺”、“居仁由义”、“鱼龙变化”、“吃亏是福”等。足以表述洪江商人对行业的敬重,对祖先的敬畏,自觉遵守商业伦理,坚守商业底线,将是永远不变的商道。
第三个词:业
战国时期,洪江就是楚国“洪油”漆油主要产地和加工厂地之一。明清时期,洪江主要是榨油、篾缆、木作、铁作、织布等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大部分还属于转运转卖。到了民国9年,兴办光雄电灯公司,开始有动力机械工业。抗日战争期间,针织、造纸、陶瓷、卷烟、印刷、日用化工等工业应时而生。解放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国家投资、改造私营和个体工业、引导私营商业转移资办地方工业等措施,先后兴办火电、印刷、酿酒、植物油制炼、林产化工、瓷器、玻璃等一批国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家为适应战备需要,加强“三线”建设,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湘西仪器仪表总厂、第四机械工业部所属918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所属3614厂三个大中型企业迁入洪江,到1988年,洪江区工业企业达149家,由单纯的贸易商埠建设成为一个以轻纺工业为主,具有多种门类、深加工能力、外向型特征的工业城市。2002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考察洪江古商城得出结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条件成熟,正式朝着文旅城市转型。
《一代洪商》将洪商的“市”和“商”深深地编织进历史的大潮和漩涡之中,在洪商史中书写大历史,在大历史中刻画洪商史,艺术地书写了历史画卷,洪江商人无愧祖先,民族大义、国家情怀大于天的胸怀,值得洪江人继承和传承。热播之后的《一代洪商》电视剧将为洪江区文旅发展事业推向另外一个新的高度,东风吹正好,乘风定破浪。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李钢
编辑:王石磊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hnxs.rednet.cn/content/2022/04/24/1115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