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首部“湘商”题材电视剧《一代洪商》在央视八套热播。剧中,洪油生产、销售的宏大场景,引发了观众对“洪油”的浓厚兴趣。
3月31日,记者来到洪江古商城,探秘这一久负盛名产品的兴衰史。
湘西和毗邻的黔东南地区盛产桐籽,而桐籽是桐油生产的主要原料。洪油生产,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洪江当老板。”在洪油的发展史上,不少外地人来到洪江艰苦创业,大胆创新,改革制作工艺,熬炼制成一种新的油品,取名为“洪油”。
“洪油”色泽金黄,清澈明亮,具有良好的防潮、防腐、防蛀通用性,且无污染,为房屋、船舶、农具和家具最理想、安全的绿色涂料。
清代中叶之后,洪油形成集收购、榨炼、制作、包装、运销为一体的格局,位居洪江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产业之首。据《中国实业志》记载:“鼎盛时期,同业(洪油业)有十六七家之多,运出桐油(洪油)二十万担以上,值七百万元(银元)”。其产量在民国时期达到了全省桐油总产的39.03%。
清末时期的张吉昌油号、民国初年的庆元丰和徐荣昌油号,都号称为拥有百万银两的大户。刘岐山、杨竹秋、徐东甫、肖云斋、郑瓞生、刘松修等都是彼时富甲一方的洪油商人。
刘岐山,便是电视剧《一代洪商》中主角刘云湘的原型人物。
刘岐山在太平军中当过一名士兵。太平军失败后,他向农家买了一只脚盆,漂流回江西九江老家。父亲托人介绍到其堂姐夫在洪江开设的高灿顺油号当学徒,一干20多年,从学徒升到总管。后离开油号开办了庆元丰布庄。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油价大跌。刘岐山审时度势,独具慧眼,大量购进洪油。
中华民国建立后,他立即将洪油运至镇江出售,一举获利20万银两。回到洪江,便将布庄改为庆元丰油号。数年之后,拥有资金达百万银两以上,步入洪江富商大贾行列。
洪江杨恒源油号的老板杨竹秋,则是《一代洪商》中另一位主角杨同昌的原型人物。
杨竹秋是前清秀才。民国时,湖南都督谭延闿要给他官职,被他谢绝。来到洪江创办了杨恒源油号,他知人善任,把油号办得红红火火。
洪油的鼎盛时期,有多繁华?沈从文曾在《常德的船》中描述:“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饰……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
据原洪江植物油公司老技师宋永昌回忆,当时从洪江运出去的洪油都是江苏镇江油市中的抢手货,客商争相购买,有的还以期货形式预付货款,颇得江浙一带油商们的信任和好评。
宋永昌也曾做过大油号的销售。“我们跟船出去销售洪油,以镇江做为转运点。洪油在这里分装再销售到其他地方。在镇江卖完油,还要停上一段时间,购进一批布匹、香皂、蜡烛之类的日用品回来售卖。”宋永昌说,在这一出一进中,金色的“洪油”就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有人这样形容洪油生意:“纤篾响、银元响、锣鼓响”,说的是货物装船用纤篾,商家生意后数银元,再带着鼓鼓腰包听戏。
上世纪50年代,洪江兴办公私合营植物油厂,继续生产洪油。但随着油漆的普遍应用,桐油失去了其主要市场。同时,公路、铁路的兴起,洪江水运交通优势不再,这一产业逐步走向衰落。
2000年,洪江植物油厂改制,洪江桐油在历经了300多年的辉煌之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袁春华 林振林 王承当
编辑:彭渊林
本文链接:https://hnxs.rednet.cn/content/2022/04/01/11074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