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再跃在社区残疾人协会组织残疾人练习弹奏电子琴。
红网时刻记者 刘放明 实习生 陈奕兆 黄丽敏 湘潭报道
眉宇透着自信,目光充满慈爱,脸庞写满敦厚,谈吐而不失风趣……易再跃就是这样的令人信赖、让人愉悦。若不是行姿暴露,谁会相信他身有残疾?
60年前,一岁多的易再跃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二级肢残”的咒符就紧紧勒在了他身上。但易再跃从不屈服于命运。他凭着自己意志、汗水、智慧、真诚、善良,千锤百炼、焠火成钢,诠释了“天道酬勤”的千古哲理,演绎了“将爱心进行到底”的侠义传奇。
受助是施助的动力
在常人眼里,易再跃是一位成功人士。但作为一名残疾人,他的成功意味着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磨难。
易再跃经历的最大磨难是1993年冬天的下岗。虽然下岗在当时很普遍,但对于他来说,这个打击还是过于残酷,意味着原来的努力皆成泡影,谋生的难题再成现实。
永不言败的易再跃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作出了“向死而生”的选择。他以房产作抵押,贷款5万元,只身进军刚刚萌芽的木地板经营市场。
为了货源,大兴安岭及云南、广西的许多高山大岭都留下了他残腿的足迹,也让他饱受了鼻青脸肿的痛苦。好在世上好人多,许多人给了他关爱、帮助和支持,令他一路走来,不仅有事业的起色,更有心灵上的温暖与慰藉。
易再跃常告诫自己,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环境,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奉献爱心,让感恩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德和善举接力流淌、永续传递。正是信守这一诺言,这么多年来,易再跃帮助了数以百计的残疾和困难人员,累计资助额至少在200万以上。他开办的企业,先后安排了500多名下岗人员就业,其中残疾人员有60多位。
易再跃走访帮扶困难残疾人。
爱心洒向残疾群体
易再跃对残疾人的关爱,是全方位、全身心的。为了让残疾人走出心理的阴影,摆脱心灵的枷锁,他想尽了办法。
雨湖区公园社区有20多个残疾人,因为没有技能,生活过得艰难,个个无精打采。易再跃知道后,在社区的支持下,很快在公园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出钱出力建起了阅览室、康复中心,添置了康复器械。利用这个平台,他组织残疾人学文化、学电脑,开展康复训练、棋牌比赛、文艺活动,还参加区里的文艺汇演。大家的社交广了,心胸宽了,精神状况大为改观。
2012年底,易再跃去岳塘区一个偏僻山村看望一对残疾夫妇,听他们说因为行动不便,两人许多年没有出过村了,也不知湘潭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易再跃把他们的诉求记在了心里。回来后,他马上倡议持有残疾人驾照的朋友,组织开展“重度肢残人看新城”活动。几个月后,他和十多名残疾人司机,开着自己的代步车,带着15名重度肢残朋友游遍湘潭市区,陪他们看城市新貌。许多久未出门的重度残疾人望着这恍如隔世的变化,感受这浓浓温情,不禁热泪直淌。
在今年的助残日活动中,易再跃又认领了残疾人微心愿。
省内首推“服务团”助残模式
为了对残疾人进行全方位帮扶和最彻底的关爱,2018年5月,易再跃动员和组织了一批在企业、文化、卫生、法律、农业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组建了“雨湖区残疾专家志愿服务团”,在全省首推这种工作模式,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帮扶方案,为他们解难帮困、解惑维权、解锁心结。
在他的示范和带领下,团队成员各展所能,对残疾朋友进行精准帮扶、全程关爱。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专家团已帮助12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或创业,为贫困残疾人帮扶筹集的资金和物资累计86万余元,还打造了一个残疾人综合服务基地。
“我曾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所以我想将这份爱永远传递下去。”易再跃打算,在近年内再安排200名残疾人和下岗职工就业,并组建残疾人艺术团,这是他当下正在酝酿的一个爱心项目。
来源:红网湘潭站
作者:刘放明 陈奕兆 黄丽敏
编辑:杨莉莎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