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民营经济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着力点
2021-01-06 10:00:30 字号:

民营经济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着力点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上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中央根据发展形势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又一次深刻的结构调整。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重在认识新格局,适应新格局,抓住契机、找准定位,在新的发展阶段做出新的贡献。

深刻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经济发展的基本表现就是循环,这一点无论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理论都给出了充分的论证。因此现在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点不在于“双循环”,而在于“新格局”。

循环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表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基本的经济环节,这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从供求关系角度来分析经济活动的。无论从上述哪一个分析框架看,经济活动都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其本质表现为通过生产要素的配置循环来实现价值增值。如果以国家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边界,那么这一经济过程则可以分为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经济很少会表现为仅国内循环,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国际经济循环。因此,可以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表现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但不同的发展导向,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循环的不同侧重。

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程度与一个国家的发展导向、发展阶段和自身实际密切相关。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可以看出,通过扩大出口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可以使一个国家迅速扩大经济规模。例如18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战后的日本、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亚洲四小龙都是通过扩大对外贸易而实现了经济的赶超。这是因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可以通过扩大市场从而获取贸易利润、规模经济、技术升级,最终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一发展战略也有不可弥补的缺陷,如易受外部市场变化的影响、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外贸依存度过高,经济安全风险较大等。因此,大多数国家在经济规模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都将转入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这是发展导向的变化,也是各国发展实际的要求。

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是搞闭关锁国,而是优化国内经济结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大循环为辅,二者相互促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发展为主的发展新格局。这就要求国内经济增长应当主要靠内需带动,加强本国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控制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本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水平,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畅通,使中国经济在内外合力中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主动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变化的战略调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环境看主要表现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环境看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这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研判,是我国“十四五”期间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基本背景。要想成功应对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带来的外需乏力及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只有实现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是唯一正确选择。实现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换发展动力上下功夫。

首先,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要紧紧抓住“畅通”这个基本点。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能否真正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立足于国内大市场,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保证中国经济良性循环,从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是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组成生产过程。

从消费带动环节看,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我国有着超大的国内市场,这是以国内循环为主的重大优势,但有效需求不足却严重阻碍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巨大潜能,必须立足于扩大内需:从需求端看,应对居民消费,应当在稳定就业和优化分配结构上下功夫,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居民购买力;应对企业消费,应当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打造企业“想投资”“敢投资”的氛围;应对政府消费,应当进一步理清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支出效率。

从供给端看,必须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是解决供需不均衡的关键,必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放在突出位置,以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为基础,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入手点,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增强企业配套能力、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增强对生产的控制力。

其次,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要牢牢把握“完善”这个核心。

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要完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国内看,要能够不断地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就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看,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着力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真正做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让资源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使市场主体灵活性增强;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为基本准则,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与提高社会保障的效率,实现消费升级。总之,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国际看,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参与并引领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畅通。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深刻调整期,增长格局、分工格局、治理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来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国内国际联动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进口,以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要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为基点,让中国智慧“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畅通两个循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提供中国方案。

第三,加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要时刻突出“创新”这个关键。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创新的作用尤其重要。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极大地提升经济的运行效率,同时可以稳定产业链,维护中国经济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为主攻方向,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

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创新升级的同时,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新材料、高端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一是要不断加强技术自主创新,解决好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受制于人的问题,维护好产业链安全。二是要不断完善创新机制。通过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向技术创新领域自由流动,加强产学研的深度整合,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加强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解决好技术创新中的人才短板问题。还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二者并重才能在技术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要以开放的态度实现自主创新,在强化自主创新的同时,利用好国际市场的技术资源,加强国际间的技术引进、协作、合作,探索建立开放式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创新效率。

民营经济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着力点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现阶段根据我国的发展实际及国内外发展形势变化所作出的战略选择,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调整时期,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应当好好把握战略机遇,认识新格局的深刻内涵与战略重点,在重大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找准定位,争取自身发展的提质增效。

一是深刻认识新格局的涵义,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是确保民营企业行稳致远、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一些民营企业家对当前提出的新发展格局认识模糊,投资信心下滑。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加深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从新发展格局中找到新发展契机,提升民营企业家信心,推动民营企业在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中积极作为。

二是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树立正确导向,为民营企业家正名。要向社会大力宣传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要大力宣传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及不懈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完善企业家培养与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政治理论素养,通过市场机制,规范企业家筛选与退出机制。创造条件建设专门的民营企业家培养基地,打造企业家能力培养、人事测评、素质提升的专门平台。

深化企业家分配制度改革。严格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根据现行发展阶段的实际,对企业家付出的劳动进行细化评测,坚持公平标准,不以所谓“道德标准”降低企业家收入。

三是完善政策保障,激发民营企业创新热情。从发展历程看,科技创新的主力应当是企业和企业家。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市场嗅觉灵敏、机制更为灵活,更应当成为创新的主体。首先,要尊重企业家创新精神,鼓励企业家广泛利用各种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各种可能性,鼓励企业多元化发展。其次,要完善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保障措施。如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政策,对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在税收方面要有所体现;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对不尊重知识产权、冲击创新转化的行为给予严厉制裁等。第三,打通产学研企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通过民营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以学带研、以研带产,以产促企业发展,形成产学研企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创新打造人才技术的有力支撑,优化民营企业创新环境。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尽快适应发展格局的变化,抓住国家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在新格局中找准定位,持续进行科技创新,在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在国家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政府服务的有效性;二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规范政商正常交往;三是加强产权保护;四是进一步加快立法,并建立民营企业容错纠错机制,打消民营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总之,我们必须明确,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通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畅通“内循环”,真正实现自主发展。同时,以内循环为主,不是搞新的闭关锁国,而是在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以引领畅通国际经济循环为前提,构建全球经济新秩序,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广大民营企业应当及时认清这个关系,依据自身实际,在新格局中找准定位,增强使命担当,为自身发展、国家强盛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河南省工商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何晓

编辑:刘秋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