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地评线】抢抓机遇,共同做大商贸往来“朋友圈”
2019-06-12 09:40:39 字号:

【地评线】抢抓机遇,共同做大商贸往来“朋友圈”

6700余名各国专业采购商、20余个有望签约的合作项目、投资总额约1000亿元人民币……一组数据反映了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热度。置身各个展区、随着“17+1”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活动现场的氛围也印证了商贸往来的持续升温。产品升级、合作扩大、前景广阔,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合作正在迈向更全方位和更深层次。(6月10日 新华网)

盘点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色值得一提。一是中东欧博览会属性发生根本性变化,盛会被升格为“国家级”,层次和规格较以往更高。二是“朋友圈”持续扩大,今年4月,希腊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正式成员,以往“16+1”的合作格局升级为“17+1”,成员再次得以壮大。三是展示交流内容向深层次延伸,更具“硬核”实力,此次博览会上除了琳琅满目的各类酒品、有机健康的农副产品外,高新科技产品也渐成主角。

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主要还是通过博览会这一国际性舞台,看到了前景广阔的交流合作机遇,嗅到了无限可能的商机。数据是最好的说理:2018年中国与16国贸易额增长达21%,达到822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55.4%,创历史新高。在国际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对中东欧投资逆势增长,这给国际投资市场无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提振了合作交流的信心,这也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朋友圈”半径得以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是贯穿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最亮的底色。在博览会这一国际性舞台上,参与国通过集中展示自己特色商品、科学创新、机械制造等先进技术,必然会吸引更多国家的广泛关注,引来更大市场的投资,进而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国际上一些领域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同时,还将有力提升参与国整体的发展实力和水平,呈现出“多赢”的发展局面。就拿去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贸易合作来看,涉及机械制造、化工、金融、环保、物流、新能源等多项领域,贸易成果取得明显成效。

“共赢”是当下国际舞台上的高频词,也是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始终坚守的根本理念。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犹如一座通向合作的桥梁,正是因为本着合作共赢的目标,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加强协调、深化合作、谋求发展。如同捷克的飞机搬进展馆,有效打开了中国市场;保加利亚的迎宾机器人、匈牙利的工业智能家居项目等,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发展,使得“产品升级”不断换挡提速,反推本国科技进步。

独行快,众行远。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贸易往来,必将以抱团取暖的姿态开辟出国际合作的一片新天地。正如宁波这扇合作前沿的窗口一样,在国际贸易合作上,中国也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国家深化合作、携手进步,共同唱好博览会这场“大合唱”,推动世界经济呈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发展环境。

国际合作是一块“大蛋糕”,虽然路途充满荆棘,不时会出现各种杂音,但前景广阔,机遇难得。升格后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必将为各国合作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特别是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唯有各方手拉手、心连心,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合作,共同开辟出一片贸易互通新场地,才能形成推动商贸往来、经济合作良性循环的强劲之势,各国当紧握这一难得机遇。

文/周军

来源:红网

作者:周军

编辑:刘秋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