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工匠精神三湘行 | “苗家绣娘”石顺莲,带领村民“Show”出美好生活
2019-05-14 09:20:54 字号:

指尖飞舞,飞针走线,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便跃然“布”上,“绣娘”石顺莲老人的心思也都在这一针一线里。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绣”出了一条致富路。

人物名片

石顺莲,省劳模、花垣县十八洞村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十八洞村当了近20年村支书,退休下来的她带领村民发展苗绣产业。

老支书当起了“绣娘”

十八洞村是湘西自治州花垣县一个苗族聚居的山寨,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是靠田、靠山吃饭。几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十八洞村时,石顺莲敏锐意识到,十八洞村改变贫困面貌的希望到来了。第二年,年满60岁的她主动申请从村支书的位子上退下来。

石顺莲虽然“人”退下来了,但当了18年村支书的她为村民服务的“心”依然闲不下来。她决定带领村里的妇女做“苗绣”产业致富。

“我们不能全靠政府,更要靠自己努力,实现脱贫梦想。”石顺莲说,花垣县的“苗绣”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加之村里留守妇女多,闲置劳动力足,姐妹们又个个心灵手巧,针线功夫非常精细,有人才优势。

2014年5月,在州县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石顺莲把村里的妇女们组织起来,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当时,很多村民却并不把这个当回事,有的甚至说风凉话:“村支书不当了,不在家里享清福偏要折腾什么绣花,难道绣个花还能卖到钱?”就连石顺莲的家人也不支持她做“苗绣”。但她却认准了发展苗绣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特色产业。

正在刺绣的石顺莲。

“苗绣是苗家女儿必备的手艺,我12岁就开始跟着婆婆(湘西话是奶奶的意思)学绣花了,直到22岁出嫁。”石顺莲说,她要把苗绣工艺发扬光大,也要带领村里的妇女“绣”出美好生活。于是,家里的三间瓦房被石顺莲当作了苗绣“工房”。

“绣娘”们在家里也能拿工资

在各级相关部门支持下,合作社积极组织培训,主动对接高校、企业。如今,已培养熟练绣工54名。

十八洞村共有301名妇女,加入合作社的有54人,除了年龄过大的,能做苗绣的总共35人,实际在家绣的只有25人。“绣娘”们的平均年龄50岁。

这些原本在家的妇女每月坐在家里就能拿到近千元的工资。没事做的时候她们就在产业合作社做小工,每天也能赚到六七十元钱。“绣娘”们赚到钱后,腰杆直了,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

“绣娘”们在家一边带孙一边做刺绣。

“有老支书带领我们搞苗绣,我们可以赚些手边上的零用钱,原来买个小东西都要向打工的丈夫要。”吴美金说,去年靠绣苗绣收入有1万多元。“没想到还能在家一边带孙一边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村里的一些妇女也重拾绣花针。10多名多年打工在外的村民,看到苗绣前景不错,也纷纷返乡加入了苗绣合作社。

“苗绣”作为高端商务礼品走向世界

成立苗绣合作社后,石顺莲又代表十八洞村与湖南工业大学、中车株机签订《十八洞苗绣产业精准扶贫三方协议书》。三方将合作建立非遗扶贫苗绣车间,并签订5年苗绣采购计划。十八洞苗绣作为高端商务礼品,与高铁这张中国名片一起,走向世界。

村民们的部分苗绣作品。

“原来我们只会绣花鸟,为了学习绣火车头,湖南工业大学帮我们培训了12名‘绣娘’”。去年,中车株机公司,向合作社下了10万元订单,订购了7幅火车头图案和75个包包的苗绣作品。为了赶订单,石顺莲带领“绣娘”们早上8点开始绣,一直绣到下午6点。有时为了赶时间,甚至加班绣到晚上12点。

村民致富了,石顺莲还想着把苗绣工艺传承下去。为了传承这一民族文化,她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年轻人。“我们现在就是订单还不够多,要是有足够多的订单,就能留住年轻人。”石顺莲说。

今年13岁的孙女在奶奶的影响下,也对苗绣产生了兴趣。石顺莲就开始教孙女苗绣工艺。孙女从12岁起,每天做完作业就跟着奶奶学苗绣。

如今,十八洞苗绣产业开始茁壮成长,石顺莲多年的心愿得偿,她终于带领村民探索出了一条家门口就能实现的脱贫之路。

来源:湖南工人报

编辑:刘秋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