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乡创业的罗沙沙:体验蓝印花布里的文化内涵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孙 超 编辑:刘秋平 2021-02-18 11:21:53
时刻新闻
—分享—

逐梦人 罗沙沙

怀揣着蓝白色的梦想,2013年罗沙沙从深圳回到湖南省邵阳县,开始学习邵阳蓝印花布印染技术。现在,她又投资建设了蓝印花布文创产业园,推动古老的蓝印花布融入现代生活。

压箱底的蓝白嫁妆

对于罗沙沙的母亲杨彩虹来说,蓝印花布是童年里艰苦却幸福的蓝白色记忆。

爷爷去世早,奶奶带着只有几岁的她织布、染布、卖布。杨彩虹说:“当时家里有一块蓝印花布的被面,奶奶却不舍得盖,浆洗好了,藏在箱底。‘小妹啊,这留着给你当嫁妆。’奶奶说。”这块被面一直保留至今,成为杨彩虹脑海深处的儿时记忆。

2008年,邵阳蓝印花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邵阳县广发英雄帖,吸引企业和个人发展蓝印花布产业。在外地事业有成的杨彩虹选择了回乡。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罗沙沙,对于这种传统的印染技术,最初并无特别的兴趣。用她的话说,回乡,主要是因为母亲,“母亲准备把她的心血都投到蓝印花布里,我觉得自己应该出一份力。”

2013年,罗沙沙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回到邵阳县,拜当地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蒋良寿为师。

等待她的,却是意想不到的困难。

“当时,邵阳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人只有个位数,大多超过了60岁。蓝印花布实际产量很低,活态传承面临巨大的危机。”罗沙沙说,更致命的是,蓝印花布的染料——蓝靛的制作技艺中,核心的发酵工艺在当地近乎失传。

另外,传统的蓝印花布质地粗糙,花色、款式也少,还存在很严重的掉色问题,客户接受度很低。1986年,当地最后一家蓝印花布印染厂关闭。如何让古老的蓝印花布重新走进人们的现代生活,这个难题考验着母女两代人。

煮布磨浆的科技助力

把棉、麻或丝制的白布放进大锅里煮制,同时将石磨研磨出的豆浆与石灰混合,制成防染浆,罗沙沙说,这叫“煮布磨浆”;隔着镂空的花版,罗沙沙细致地将防染浆上好,这个步骤,叫“刮浆”——上好浆的地方,将不会被染色,蓝印花布中的白色部分,就是这么来的;接着,白布被放入蓝靛与石灰混合而成的池子里反复浸泡数十次,这是“入染”;再经过去籽、清洗、晾晒等工序,一匹邵阳蓝印花布才算制成。

复原这样的工艺并不容易。通过与老一辈手艺人交谈和资料查阅,罗沙沙了解到,邵阳蓝印花布的蓝靛在贵州安顺、独山等地还有生产。

带上团队,拿起工具,罗沙沙便赶去了贵州。“去了四五次,走了4个县6个镇,我们才掌握了从板蓝根叶子中提取染料,通过发酵制作蓝靛的方法。”罗沙沙回忆,“回来之后,我们又手把手地把这项技术教给邵阳本地种植板蓝根的农户。”

设计是她的专长,也是她着重改进的地方。过去,花版由刷着桐油的牛皮纸制成,再用手工刻出镂空图案。“制作一块花版要几个月,太慢,很多大公司的单子以前都不敢接。”罗沙沙说。

能不能用制图软件加激光雕刻来辅助?罗沙沙拿着花布和花版往制造业发达的广东跑,找了几个月,终于找到了可以提供激光雕刻机定制的厂家。如今,在机器辅助下,花版雕刻一两天就能完成,图案和风格也更加多样。“我们现在可以生产上千种图案,产品也扩展到了几百种,衣帽、绣扇、手包、窗帘等都能生产。”罗沙沙说。

传统蓝印花布掉色严重,但如果使用化工固色剂,会让蓝印花布丧失纯天然的特质。罗沙沙请教专家,尝试着用艾草和辣椒来固色,掉色的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

文旅结合 齐奔小康

带着保留传统技艺又更具新意的蓝印花布制品,罗沙沙参加国内外展会,瞄准高端定制、旅游景区和民宿市场。

2016年,罗沙沙前往法国巴黎。一边研学艺术,一边推介蓝印花布。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带着素雅东方气质的天然面料很受欢迎,很快就有了订单。“五百套床上用品四件套加上其它服装、面料,这么大的订单,我也没想到。”罗沙沙说。

在敦煌、大理、张家界、凤凰、长沙雨花非遗馆等21个景区,也都设有邵阳蓝印花布销售点。

如今,罗沙沙负责的湖南蓝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了当地上千名群众种植黄豆、板蓝根等制作原料,帮助了近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企业生产车间有固定员工200多人,最多的时候,临时聘用员工近千人。“她们多数是在家带孩子的妇女,车间解决了她们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增加了她们的收入。”罗沙沙说。

在即将正式落成的邵阳蓝印花布文创产业园,蓝印花布得到了更大的扩展。非遗文化制作传承区、农耕文明博览展示区、民俗文化展示展演区,将蓝印花布的方方面面展示出来。“未来,中小学生研学游、工业旅游等业态,蓝印花布概念都可以加入其中。蓝印花布不再只是一块布、一件衣服,而是一整套的文化体验与传承。”罗沙沙说。

《人民日报》( 2021年02月18日 第 15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孙 超

编辑:刘秋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