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末夏初的孟夏时节,因省委组织部抽调参加脱贫攻坚干部考察,我与汝城不期而遇五十五天。在人生的际遇里,这或许就是白驹过隙般的短暂瞬间。但汝城于我的五十五天,却给了我这个自认为地地道道出身农村、真真切切了解农民、多多少少懂点农业的“三农干部”上了无比生动的一课,汝城县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并将在我人生记忆的长河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明天就将结束本次考察工作离开汝城,此时此刻,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对文字工作本有些厌倦的我却怎么也无法克制内心的冲动,记录下这些文字,以不辜负这受益终生的五十五天!
在汝城,有一种温暖叫“半条被子”
汝城是一个有着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湘南古邑,理学鼻祖周敦颐曾任汝城县令四年。但汝城真正被大多数国人所知晓,恐怕还是近几年的事。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讲述了一个“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迅速传遍了神州大地,“半条被子”——温暖中国!而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正是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的沙洲村。
知往鉴今,以启未来!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中,在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党群干群关系怎么样?汝城的百姓是否亦如80多年前感受到“半条被子”般的温暖?
时节如流,初心不改。带着上述疑问,我期冀通过这次考察能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从到汝城第一天县委书记黄四平向我们侃侃而谈的情况介绍中、从县长黄志文接受我们访谈讲到全县干部为脱贫攻坚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时几度哽咽中、从对县乡村组各级干部的深入访谈中、从我们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与汝城百姓没有任何戒备的接触对话中、从多年前曾与我有过工作接触的汝城旧友的促膝谈心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又一个无比温暖感人的故事。
此时此刻,最先映入我脑海里的便是汝城县委党校副校长、派驻濠头乡庙前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盛洪,他在一个不足800人却有着87个自然村、参加红军的外公曾献出年轻生命的偏远山村坚守了5年。哪怕因山里湿气重而患上冠心病和支气管炎,哪怕在山里多次遇险汽车自燃、刹车失灵差点翻下深山,始终动摇不了他的信念,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新时代的初心与使命。湖南省税务局驻文明瑶族乡三合瑶族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海波在驻村的第一年就带着妻子、孩子一起到五保户陈良生家过春节,让三合村的冬天不再寒冷。
一桩桩、一件件,让我切身感受到时隔86年“半条被子”的精神跨越时空,正在汝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断传承、延续、演绎,目睹了新时代好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感人故事正在汝城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精彩上演。
在汝城,有一种干劲叫“打了鸡血”
面上访谈的第一天,有一位受访干部给我们推荐了一位女性领导干部,在讲到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干部的敬业精神时,他非常风趣幽默地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汝城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说实话,当时我认为他也许就是一句玩笑话。但在接下来确定初步人选的深入访谈中,我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他的高度概括能力。
分管扶贫工作的县委副书记何青松有着老黄牛般的韧劲和“拚命三郎”的干劲,每年下乡200多天,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翻山越岭4个小时只为解决老百姓40余年的饮用水纠纷。从他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在土桥镇,我问当了10年乡镇党委书记、学校毕业后一直在乡镇工作20多年的黄柱兴:听说与你已共事的好几任镇长或提拔或重用了,你有没有想法?他说:群众脱贫是大事,个人进退是小事,只要土桥人民没脱贫,只要脱贫攻坚工作有需要,我愿意在乡镇一直干下去;文明瑶族乡党委书记廖玉康长年累月风里来雨里去,忙活在田间地头,除了头发和牙齿是白的,风霜雪雨写满了他沧桑黝黑的脸庞。
犹记得2018年及以前,汝城因为受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干部士气一度十分低落,群众反映曾经比较强烈。干部仍然是这些干部,百姓还是汝城的百姓,到底是什么样的妙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汝城干部精神状态和干群关系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为什么汝城的干部一个个如同“打了鸡血”,日夜鏖战,永不懈怠?如果说汝城县出台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6条措施、坚持正反两方面典型一起抓、年终绩效奖与脱贫攻坚挂钩等“三个铁律”是外因的话,我想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汝城的干部有一种不服输的正确的荣辱观以及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便是他们不竭奋斗的内因。不少乡镇领导干部对我们说:我们现在只要一心一意干好工作,根本不需要“协调关系”,我们没有到城里请过一餐饭。
对干部的严管和厚爱统筹兼顾,动力和压力同时并在,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汝城干部必将度过他们人生最精彩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用他们的辛苦指数换来了汝城人民的幸福指数,我由衷地为这一群人民的勤务兵点赞!
在汝城,有一种模式叫“日访夜谈”
一天傍晚,我们考察组五位同志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去爱莲广场散步,恰好看到广场的电子显示屏正在录播湖南卫视新闻联播,报道的是黄四平到汝城最偏远的西边山村走访贫困户的场景,其中有一组镜头就是晚上在村里与群众一起召开夜谈会。没有横幅,没有会议桌,大家围坐在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板凳上,谈如何巩固脱贫,谈怎么发展产业,谈村里要做哪几件实事。考察组同志石宇由衷地赞叹:汝城的日访夜谈真的搞得好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汝城县“日访夜谈”的发源地大坪镇,镇党委书记朱世平接受我们访谈时说:“‘日访’主要是干部个别访问,重点了解老百姓的个性问题,便于结对帮扶干部因户施策解难题;‘夜谈’则突出关注涉及大部分村民利益的共性问题,镇村干部、工作队利用‘夜闲’时间走村入户,在每个自然村召集群众开夜谈会听取意见建议。”他自己通过多次“夜谈”,解决了困扰20年来大坪中学扩建没有解决的土地征用问题。全县推广这一模式以来,夜谈会开到了2000多个自然村寨,超过5000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000多条,问题销号80%以上。
古人有云: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考察期间,欣闻汝城县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我想也正是数以千计的干部沉下去“日访夜谈”,变百姓上访为干部下访,解决了群众的忧心事、烦心事,才换来了没有杂音的民心。
在汝城,有一种动力叫“我要退出”
汝城县境内多丘陵和山地,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通庄园”。虽然这些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汝城县投入数十亿元资金解决了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问题,相对集中居住在25户100人以上的组全部通了水泥路,但说实话,无论是我去过的庙前村、烟竹村还是三合村等,几乎都是七坑八坳九道弯,似乎每一条公路都通往云端和大山的心房里,有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行政村居然有100多个自然村。如此偏远、如此分散的穷山村,如果仅靠政府支持,没有群众的内生动力,很难真正走出贫困,即便是一时脱了贫,也很难保证不返贫。
汝城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技一起抓,群众观念变了、技能有了、门路多了,能发展产业的都发展了产业,能就业的都就了业。贫困大山再高再远,攻坚的脚步无所不在。我们听闻了一个个传奇般的故事。泉水镇小儿麻痹症患者朱双全原来有自闭症,在大家的帮助下,掌握了修鞋手艺,每逢圩日可以赚到两三百元钱,他找到工作队的同志说:“以前靠吃低保,一年就3000元左右,人家看不上;现在可以脱贫了,脱贫后好找老婆。”
掌握了一门技术、发展的产业有效益、产品在市场上没有风险,汝城的贫困户敢甩开膀子放手干,他们拥有了飞翔的翅膀和奔跑的力量。青龙村何日红在参加技能培训后,背着残疾丈夫去打工;东山村贫困户朱根文在培训中把种植技术学精学透了,他家的水晶梨原来只结“坨坨”没有卖相,现在个个长成了商品梨,亩产也从2000斤提高到7000斤,一家人一天到晚笑眯眯的。
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所到之处,没有一块抛荒地,漫山遍野、见缝插针,到处都是老百姓种植的辣椒、生姜、水果、茶叶和中药材,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到处都是希望的田野,人人都是灿烂的笑脸。这也许是我平生看过的最美风景。
在汝城,有一种情怀叫“回报桑梓”
选好一个人,团结一班人,带活一个村。农村干部不好当,全脱产但待遇低,任务重且压力大,我时常听闻老家一些地方有的村干部辞职不干了。在汝城我们却遇到了不少放弃高报酬、好工作回乡当村官的乡贤。何姚华、何鹏晖、袁勇亮、刘湘新等人原来在外都有几十万年薪或自己的事业,现在回乡任村支书了;朱慧秀原来在城里做糖油粑粑,收入十分可观,现在也回村当支书了。在考察朱慧秀时,村民感慨地说:我们村以前没有这么好的支书,恐怕在她以后也很难找到这么好的支书了!他们放弃优厚薪水,抛下成功事业,回乡投身火热的脱贫攻坚战。他们给我共同的答案是:以前为了人民币,现在为了人民!更有成就感,更有获得感,更有存在感。
我们考察组的成员饱含深情地为南楼村党支部书记、扶贫专干肖小艳写下这么一段评语:她大学毕业后放弃稳定工作,从外县嫁到南楼,只是为了爱情;她担任村主任15年,老父亲去世却没能看上最后一眼,只是因为“工作”;她把自己流转的80余亩土地无偿送给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只是为了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没有一个乡亲掉队;她抱着募捐箱走村串户一个星期募捐3.7万余元,只是为了帮助因遭受火灾的贫困户何双雄重建一个温暖的家。所有这一切,只因她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仅凭着一句“村民需要我”,他们就选择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另一个舞台,怀揣着一颗“给家乡新面貌、给乡亲好生活”的初心,毅然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甘愿做一名回报桑梓的“追梦人”。在汝城的这些天,我从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村官身上,看到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和美好未来。
在汝城,有一种点赞叫“非常满意”
我们不会忘记,在乡村考察时,我们不要干部陪同,先后随机访问了近400户贫困户,无一例外地对脱贫攻坚工作和被考察对象表示“还可以”(汝城地方方言中“还可以”就是“很不错”的意思)。在井坡镇泉明村考察工作队长何俭松的时候,随机到农户家里、到田间地头或偶遇的老乡,问到“对何队长满不满意”,老百姓毫不含糊甚至抬高声调说“不是满意不满意,而是非常满意”。南洞乡山联村82岁的老党员黄由件老人对我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从来没有这么好的政策。在考察马桥镇霞留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志刚时,老党员袁楚元动情地对我说:自60年代以来,第一次看见这样扎实的工作队长!这样的例子让我感受到了汝城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位子”,汝城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宗旨深入骨髓、融入血液,赢得了群众从内心迸发出来的认同和点赞。
我们不会忘记,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驻长洞瑶族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何勇腿旧伤发作、拄着拐杖与村民一同修建生产便道,老百姓赞叹“好多年来第一次看见作风如此扎实的干部!”泉水镇镇长袁会卿得知贫困户胡细养夫妇俩双双精神病发作住院治疗、3个小孩无人照顾后,把3个小孩接至镇政府居住,当了近一个月的“保姆”。
你把群众装在心里,群众把你举过头顶!全县6000多名机关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坚持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用心用情让群众过得更舒心、笑得更开心、生活更顺心。正如县委第二巡察组副组长、驻热水镇高滩畲族瑶族村工作队队员陈婉雨所说:我觉得扶贫的味道非常甜,我很幸福。
在下午考察小组总结座谈会上,考察组成员何源感叹:“在汝城,我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最大的收获,这是一次性价比最高的党性教育,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升华!”考察组成员张诗倩,一个90后质朴无华的年轻女孩动情地说:“在汝城的这些日子里,我曾经几度感动得热泪盈眶,每每想起这些干部的感人事迹,就像看了一场又一场‘感动中国人物’年度颁奖盛典!”
艰难困苦,玉汝于“城”。汝城县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造就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干部,他们忠实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成就了汝城成绩斐然的昨天,正奋战在汝城蒸蒸日上的今天,必将建设汝城更加美好的明天,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那一个群体!
(作者系湖南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来源:湖南省工商联微信公众号
作者:杨广林
编辑: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