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立法优化营商环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何翠云 编辑:刘秋平 2019-10-12 10:41:51
时刻新闻
—分享—

国务院常务会议8日审议通过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该草案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将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确立对内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基本制度规范。

一直以来,我国各地都在不断改善营商环境,但此次制定专门行政法规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是国务院首次出台此类行政条例,引发社会各层面广泛关注。

该草案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一是更大力度放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和审批。二是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推行“互联网+监管”;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三是加强市场主体保护。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平等享受国家支持政策等。四是突出政务公开透明。五是严格责任追究。

笔者认为,好的行政法规更需要配套推出好的落实保障措施。如“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相关违法违规和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公用企事业单位乱收费、行业协会商会及中介服务机构违法评比认证和强制市场主体接受中介服务等,要依法追责”。如何依法追责,或许建立公众可以监督的公开责任追究机制是关键。但责任如何分工明确,追责程序如何细化,追责机制如何更为科学而不误伤等等,这些都需要更多深入的措施来解决。

近年来,随着“放管服”等改革举措的推出,社会营商环境逐步改善,特别是近两三年,中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有较大提高。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已从去年的第7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46位,提升32位,首次进入世界前50位,是目前为止中国的最好名次。

世界银行指标体系显示,中国在政策的制定,外商投资,对货物、人员流动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法规环境都有改进,包括地方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国内民营企业、新兴企业的各种政策对待方面也有较大改进。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问题。目前个别地方还存在“吃拿卡要”、亲疏之分、乱收费等行为,民企投资还存在“玻璃门”等隐形门槛,缺乏平等的竞争环境。笔者认为,随着该草案的出台以及在全国各地及时推进落实,这些现象必将得到改善。

优化营商环境从政府文件上升到法规条例,可以看到国家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此举无疑极大激发各投资主体的信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等已成为社会共识。该草案无不体现出法治护航、依法行政、依法经营的基本的原则。如严禁违反法定权限、程序对市场主体和经营者个人的财产实施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和维权援助等。

草案的出台,反映出推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等依法治国的长远之计。目前,一些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是必需必要之举。优化营商环境行政法规条例出台,一方面能够增强市场信心;另一方面则能够更深一步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

优化营商环境有了制度保障,但要有成效还重在落实。据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上半年调研结果显示,民企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一些惠企政策落地存在障碍。如发布渠道还比较分散,公开形式单一,市场主体知晓度不高,极大地抑制了政策红利效应的发挥。可见,针对现实问题,推进该草案落实,非常紧迫。

因此,如何保证该条例在各地落地时“不走样”、防止条例落空,如何建立行政条例落实的反馈和考核机制,如何将考核结果与管理者的绩效联系起来,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责任追究机制,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们持续关注的焦点。(作者系中华工商时报评论员何翠云)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何翠云

编辑:刘秋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