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看“杨眼镜”在酱卤江湖打怪升级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辉霞 编辑:刘秋平 2019-07-09 09:47:02
时刻新闻
—分享—

从同质化的酱卤食品经营走向品牌竞争,从无证作坊加工走向规模企业生产

看“杨眼镜”在酱卤江湖打怪升级

  “杨眼镜”从火星农贸市场一个门店起家,现已发展为拥有40多个加盟店的连锁品牌。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杨眼镜”从火星农贸市场一个门店起家,现已发展为拥有40多个加盟店的连锁品牌。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

站在火星农贸市场一线十来米长的门面前,与“火星杨眼镜酱菜”老板杨德旺夫妇聊生意、聊创业、聊商业竞争,记者发现,“杨眼镜”的发展历程很有意思:它是同质化的酱卤食品经营走向品牌竞争的典型,也是从无证作坊加工走向规模化企业生产的一个范例。而成就“火星杨眼镜酱菜”这个品牌的,是对好味道的追求;推动杨德旺夫妇事业发展的则是,追求更好味道的野心。

从露天摆摊到连锁经营

“现在我们发展有40多家加盟商,在长沙许多地方有门店,但火星农贸市场是总店,是福地。”杨德旺指着门店说。

市场里,“杨眼镜”的门店最长、最大,相当于四五个摊位。几年前,他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将半封闭式的销售窗口改造为全封闭的橱窗,装上空调,挂上品牌logo,安装了一台电视机,播放工厂生产的情况和夫妇俩的创业故事,“卖卤菜保证质量,还要做成品牌,别个才好认,才放心。”

对于“杨眼镜”酱卤吸引力描述,坊间有很多:有的说,消费者开车一两个小时、穿越长沙城,就是要将一只酱猪脚啃个干净;有的说,每到世界杯、NBA等赛事时,“杨眼镜”的销量要翻个番。

对于种种传言,杨德旺憨笑着回应:“我们店很多老顾客,当年七八岁的细伢子来买酱菜时喊我‘眼镜叔叔’,今天他还来这里买酱卤,他自己已成了别个眼中的‘眼镜叔叔’。”

同一市场摆摊的摊主们眼里,“杨眼镜”生意格外好。夫妇俩最开始在火星镇农贸市场摆摊时,只有一张桌子,几个盆子,卖的是凉菜,用三轮车运到火星镇,卖8元/公斤。1995年,火星镇修建农贸市场,杨德旺结束了露天摆摊的历史,租了一个摊位,有了固定的营业场所,直到今天发展为连锁经营的品牌。

从1.0产品升级到4.0味道

大众评价,“杨眼镜”的生意好,因为两口子豪爽、真诚,更因为做的东西好吃。

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杨德旺夫妇透露了一点皮毛:东西好吃的秘诀在于原材料、香辛料和制作工艺三者恰到好处的配合。

1992年,杨德旺夫妇来到火星镇寻找立足的机会。最开始做卤菜时,两人并没有接触过卤菜行业,也没有祖传秘方,从门外汉做起的他们,生意可想而知很清淡。

什么样的卤味才能让顾客买了一次又一次?两人从香辛料的研究开始。夫妇俩像神农尝百草一样,从认识各种香辛料、品尝不同香辛料配方后产品的差异着手,研制香辛料配方,在近30年的时间里将自己的产品线进行了四次升级。

以原材料为例,香辛料是否厚重、味足,是酱菜入味的关键。记者看到制作用的桂皮,树皮皲裂得现出一道道沟纹,摸起来硌手。桂皮的厚度有近1厘米,闻起来是股刺鼻的桂子油味道。桂皮的年份要上两位数,是其选用的标准之一。

在香辛料、原材料以及酱制工艺结合方面,“杨眼镜”的讲究就更多了。在其制作工厂里,记者看到十来口卤锅。每一口卤锅的卤料,都是要与卤制的原材料相匹配的。例如,酱乌鸡爪是“杨眼镜”推出的特色产品,为了让酱味深入鸡爪骨髓,卤水里配放了一定比例的猪骨汤,增加了香辛料的比例。在卤制酱猪蹄的卤锅里,则去高汤以免猪肉味过浓而盖了香辛料的香味。

“杨眼镜”酱菜的产品色泽红黑,易被人误解为酱油抹制。杨德旺介绍,其实并非酱油用得多,而是通过搭配不同比例的白糖或红糖,来增加产品的成色。

“杨眼镜”有几十个品种,初次品尝的消费者,吃起来并不觉得有多大的差别。杨德旺却能品尝到每批次产品的细微差别。多年来,他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喝浓茶、不喝咖啡,严格忌口的生活习惯,以保持最灵敏的味觉,作为保持产品味道稳定性的方式之一。

记者手记

无证作坊到规模企业的梦想追求

做酱菜也好,做卤菜也罢,这类食品加工在长沙许多农贸市场大多以“夫妻店”的形式存在。“杨眼镜”从各种酱卤摊担中脱颖而出,成为连锁品牌,是杨德旺夫妇的“野心”成就了这一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品牌,在两年前还像许多产销分离的“夫妻档”一样,也是处于无证生产状态。

杨德旺说,当年被查处无证经营之后,当时的开福区食药监局副局长黎军看到其生产现场清洁、作业环境比较规范,在进行处罚之后,就引导并带领他四处寻找合适的地方,并最终走向规范化企业生产的道路。

如今,杨德旺夫妇在佳海工业园置办了总面积3500余平方米的工业厂房,每天有多辆冷链车将产品运送到各个门店。从作坊生产迈入企业经营,夫妇俩的事业迈上了一个台阶,经商的眼界和思路也开阔了许多,他们不再只关注原材料的变化、每天营业流水的多少。他们在面对同行“卧底”企业挖技术骨干的恶性竞争时,开始考虑如何优化员工的薪酬待遇、怎样留住人才;他们面对上市公司抛出来的收购品牌进行资本运作的“诱惑”时,主动了解和学习品牌引进资本运作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他们面对人力成本的提升、同质竞争加剧的局面时,摸索如何引入自动化生产、进行差异化竞争。在记者看来,从未远离农贸市场 的 “杨眼镜”其实已经跳出了农贸市场的江湖。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辉霞

编辑:刘秋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