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完小,湖南航天环宇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获得过国家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奖、航天机电集团劳动模范、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科技部创业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今年,他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走进湖南航天环宇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宇科技”)总经理李完小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那幅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今年2月20日,嫦娥四号全体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接见时的合影。你看,我在其中。环宇科技是全国极少有的参研民企。这张照片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深感荣誉与责任。”
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传回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而在月背影像图的背后,就有环宇科技的一份功劳。“我们为航天五院抓总研制的月球探测器提供了数传天线和“鹊桥”中继星的收发信号馈源等产品,月背影像图就是通过这些产品一路传回地球。”李完小表示,不仅仅是“嫦娥四号”,从2004年加入中国首次探月研制工作起,嫦娥、北斗、高分、神舟、天宫等一系列重大型号的突破,航天环宇为这些航天型号均贡献了一份湖南力量,也成为了极少有的一家两次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为月球探测参研的民营企业。
李完小与员工探讨产品研发。
“环宇科技主要从事宇航、卫星通信、航空装备与零部件等产品的研制。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是资金问题。”2002年是环宇科技的创办之年。公司筹建时所需要的资金,全是靠李完小向身边亲朋好友、同学借贷,才勉强渡过难关。“那是最难的时刻。”李完小回忆道,“我们是民营企业,什么都要靠自己。公司成立后,科研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每失败一次,代表着自己投入的资金就亏损一次。”
也不是没有失败过。在李完小的记忆中,众多高难度产品研发是屡遭失败才得以成功。一次产品研发最多的失败次数大约二十多次。“就像挖隧道,已经挖到了最后一步,离打通隧道或许就剩5、6米的距离的坚硬岩石层,你说是该继续前进,还是全身而退?”在面对困难的情况下,只有无畏前行、攻坚克难、不畏失败、坚守才能获得成功。“后退的话,只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再大的困难也只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他(李完小)对于自己认准的事情,立场特别坚定,目标特别明确。”环宇科技总工程师彭国勋向记者讲述了李完小与“Ka天线”的故事。“我国某型号任务的Ka天线最早是从国外引进,但2003年突然引进不了,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研制”。在这一环境下,刚成立不久的环宇科技果断接下了这项攻坚克难的任务试制。“当时,国内很多企业对这一产品能否研制成功都持怀疑态度,但他(李完小)在看过资料后,只说了一句‘我们干’。”通过环宇科技的一次次试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历尽艰辛攻克了该型号的研制。
“搞科研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高技能人才,以及政策帮扶,同样,也需要一种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撑。”环宇科技的李杨告诉记者,“他(李完小)是一个特别拼的人,经常一连上班几十天。前年底,他做完脊椎手术,医生建议他卧床休息50天以上再下床,可休息不到40天就腰带夹板、手扶拐杖来上班了,而且一上就是连续6周。那时,办公室里还放着一张床,实在不行了就躺在床上办公。”
事实证明,正是这么多年以来的砥砺前行,一次次的攻坚克难,李完小带领的环宇科技由最初的十几位员工、2名技术人员,逐渐发展壮大为一家拥有有400多名员工、90多位技术团队成员的科研企业同时还组建了省级、市级两个院士工作站。仅2018年公司便实现销售超2亿元,纳税3000多万元。
而李完小在从事微波及各类天线的研制、管理工作的二十余年里,先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4项及近千种高新装备单机型号的研制,获国家专利授权6项;组织过近百余项型号产品的研制工作,其中多项为国家重大专项。
今年,李完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告诉记者:“多一份荣誉便是多一份使命,多一份责任。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盈利的确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湖南工人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贾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