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以来,各级各地各领域密集出台了一批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少政策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这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希望、信心和动力。
但从民营企业的视角看,一些地方和领域仍然存在“氛围好、实惠少、作用小”的现象。当前在紧抓相关落实工作时,需要警惕支持民营经济“新形式主义”问题,亟待贴近企业需求有的放矢,促进相关支持服务政策落地生根。
凑数量,装门面。有的地方为了“快速”应对上级要求,简单地把原来各个条线的既有政策措施挑出来,打个包、换个名头,就成了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的“新举措”,有些内容连文字表述都一字不改;有的地方刻意追求支持民营企业政策措施的数量,给下级部门分派任务,一条一条凑政策。这些急就章式的支持政策,虽不能说一无是处,有些先前制定的政策也有一定的延续性,但如果一开始就是为了装门面,没有经过仔细研究,难逃堆砌、凑数之嫌,也很难解决当下民营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易让层层落实变成层层掺水,民营企业只能望梅止渴,可望而不可即。
吼嗓子,做样子。有的地方会议开了一个又一个,政策出了一条又一条,似乎动静很大、热热闹闹,却存在眼睛向上、不够贴近企业真实需求的问题,上级出台方向性要求,下级也照葫芦画瓢,依然是方向性政策;有的地方一些政策“看上去很美”,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内容空洞、干货不多,缺乏可操作性。这些表态式的支持政策,更像是应景造势做样子。因为缺乏针对性,也就没有落地落实的可能性,易让层层细化变成层层强调,像是画饼充饥,无法给民营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支持,也难怪有企业直言“听到源头活水声,一直苦苦在等待”。
搞变通,玩花样。有的领域,虽然打着支持民营企业的招牌,实质上却跟以往一样,依然“挑肥拣瘦”,多锦上添花,少雪中送炭;有些措施,即便实施适用范围不小,受惠的却是极少数企业,相当于延续了以往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有的领域,不是不知道民营企业最急需解决的难题是什么,但面对挑战缺担当、解决问题缺办法。这些玩花样式的支持政策,因为缺乏有效性,易让压实责任变成敷衍了事,让民营企业失望气馁。
实际上,一些企业界人士也理解,相关政策设计需要时间,有效措施不可操之过急。但是,切切实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需要避免可能存在的简单罗列、被动应付、避重就轻等问题,警惕出现装门面、做样子、玩花样等现象。要因应企业诉求,增强相关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可及性,更多从民营企业的视角考虑问题、制定政策、评价效果。
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条万条,不见效果都是白条。惠企政策不在数量多少,贵在有效管用;支持企业不在声势多大,而在落地生根。
有民营企业家坦言,他们并不惧怕市场竞争,而是怕因为民营企业身份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不怕竞争性挑战,而怕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有制差别太大;不希望获得特殊政策支持,更希望得到一视同仁对待,确保经营不受干扰。因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亲清和谐的营商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等,才是民营企业的迫切需求。
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不应是一时一地的短期行为、零打碎敲的临时做法,更应通过系统化、协同性政策措施,实现政府项目不戴“有色眼镜”,政策实施不搞“一刀切”,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提升民营经济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当前,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干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主要精力放在查实情、出实招、用实策、见实效上,真正倾听民营企业家的心声,了解“市场冰山、融资高山、转型火山”的症结所在,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让民营企业提升获得感,增强发展的底气和投资的信心,助力民营企业攻坚克难、创新致胜。(陈刚)
来源:半月谈
作者:陈刚
编辑: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