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梁稳根:“世界泵王”擦亮中国制造名片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编辑:刘秋平 2019-01-23 12:54:44
时刻新闻
—分享—

  在中国,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300米以上高楼有80%由三一的泵送设备参与建设,500米以上高楼全部由三一的泵送设备参与建设。“世界第一高楼”迪拜、上海中心、广州新电视塔、天津117大厦、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广州东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日本阿倍野中心大厦、俄罗斯联邦大厦这些世界标志性建筑一次次见证了三一挑战世界高度的征程。

  “湖南的民营经济发展得好,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新时代,民营企业要发展,必须靠创新,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必须一以贯之地讲诚信,时刻保持对客户、对员工、对社区、对投资者的诚信和信用。”在2018年10月26日长沙举办的首届“三湘民营企业家论坛”上,梁稳根如是说。

  立志用极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去改变海外对中国产品品质的陈旧印象,三一重工在梁稳根董事长的带领下不断钻研,终于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如今,三一的混凝土机械成为世界第一,被称为“世界泵王”。梁稳根带领三一一路横冲直撞摧城拔寨,从湖南进入北京,又从中国挺进欧洲,“梁家军”和三一成了代表中国制造的移动的名片。

  放飞梦想

  1983年,梁稳根从中南矿冶学院材料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娄底涟源的洪源机械厂工作,该厂是原兵器工业部下属的工厂。在这里,他结识了当时大学刚刚毕业的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三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工作之余,四个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国企的出路,抒发报国情怀。

  然而,1985年,梁稳根等四个年轻人选择了辞职创业。辞职后,梁稳根和他的伙伴们下定决心办厂创业,打拼一番事业,践行“做中国经济试验田”的梦想。

  创业之初,梁稳根提出“熟悉十个行业,拿出十个方案,做出十张图纸”的想法。然而,创业的过程远比想象中的艰难,四个人一起贩过羊、销过酒、生产过玻璃纤维,却始终找不到出路。

  1986年,眼看就要山穷水尽的时候,梁稳根终于找到了可靠可行的商机——焊接材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四人都是学材料专业出身,这正是他们的特长所在。于是,他们从亲戚朋友那里凑来6万元钱,在家乡涟源茅塘道童村成立了焊接材料厂。

  当时,创业资金严重不足,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梁稳根他们就在道童村一栋废弃的养殖场烧起了第一灶炉火。接着,他们自已动手建设厂房:开挖地基、焊接屋架、油漆设备……几个血气方刚的大学生,一下子成了泥工、焊工、油漆工。

  1989年,梁稳根他们走出茅塘乡,在涟源市成立了“涟源焊接材料总厂”。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来厂考察,见总厂大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就建议加一个横批“做出一流贡献”。就这样,“三个一流”最终成就了“三一”的企业之名。

  之后的三十几年中,更名后的三一集团在“三个一流”目标的激励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梁稳根的老家涟源道童村,那栋他们点燃第一灶创业炉火的养殖场已变得老旧斑驳,但三一人从那里起步的梦想却日渐清晰……

  创业的“第一桶金”

  1986年,以焊接材料为突破口建立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后,梁稳根就带领创业团队开始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经过一百多次配方调整、几十次工艺变革后,他们终于生产出了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

  产品生产出来后,听说东北辽宁等地需要这种焊接材料,29岁的梁稳根主动提出北上,只身前往辽宁。没有通过任何介绍,他径直“闯进”了辽宁省葫芦岛市莲花山冶金厂厂长吕印廷的办公室,推销焊料产品。

  “我从未听说过这家材料厂,但小伙子话语中的果敢、诚恳打动了我。”吕印廷投下了“试金石”,他要求梁稳根于当年5月供应200公斤105焊料,并且必须要保证质量、保证供货周期。

  到了5月份,货是如期交了,质量却没有过关。吕印廷给梁稳根发去了“拒付货款”的电报。“退货事件”对梁稳根震动极大,让“质量”二字深深烙进了年轻创业者的心里。

  随后,梁稳根在小四轮拖拉机上绑了个藤椅,将自己的大学老师翟登科教授请到厂里,帮助解决质量问题。两三个月后,105铜基焊料的研制出现了重大转机,各项指标抽样检查都达到国家质量要求,并填补了湖南省的一项空白。

  9月,梁稳根终于收到了吕印廷付来的部分货款——人民币9000元,这是三一收到的第一笔货款。作为第一个购买三一产品的人,吕印廷说:“梁稳根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三一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企业。”

  有了“第一桶金”和产品的支撑,涟源茅塘材料总厂迅猛发展,几年时间便实现产值过亿,成为娄底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

  双进战略

  涟源茅塘材料总厂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产值过亿,梁稳根却又有了新的苦恼:同为湖南民企,三一和同省一家空调企业几乎同时起步,为什么人家一下子就能够做到20个亿,而三一却不过1亿元?尽管当时公司开始了金刚石生产的业务,但即使把全国的金刚石市场都垄断过来,也只有10个亿。这种速度和规模,与梦想相去甚远。

  梁稳根和他的管理团队开始思考企业是否该进行战略调整。1991年,向文波加盟三一,这位后来被称为“三一战略第一人”的合伙人,与梁稳根的想法碰撞出串串火花。

  放下家里一亿多元的摊子,梁稳根与向文波开始了市场调研。一年多的时间,他们走访了几十位专家,开了十多次董事会议,终于找到了制约公司发展的两个瓶颈:一是所在行业——有色金属材料的市场狭小;二是所在地方——涟源,地域偏僻。

  之后,董事会提出了三一历史上著名的“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首先进入工程机械制造业。

  1994年,在“双进战略”的支撑下,三一重工落户长沙星沙镇,开始了混凝土泵送产品的生产与制造,从此由材料行业最终进入国家支柱性产业,施展起“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抱负。

  决定将三一定址在当时并不起眼的小镇星沙,梁稳根也是有战略考虑的。“这个位置,天上飞过的飞机能看到,地上开过的火车能看到,我要让经过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三一。”梁稳根在当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这样说。

  立足长沙,精耕实业。经历三十多年的艰难与困苦、创新与奋斗,三一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在三一的带动下,地处星沙镇的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快速发展为中国领先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工业基地。

  三一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战略的成功。当年的“双进战略”转移,使三一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18年后的2012年,面对行业发展放缓、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三一再次提出“双进”决策,即进入更大的城市——北京,进入更大的市场——国际市场,为三一开启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破局集流阀组

  1994年,“双进战略”启动后,做焊接材料起步的三一,以拖泵为敲门砖进军工程机械领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开式混凝土拖泵,但很快便遇到了第一只拦路虎。当时,三一拖泵故障频出,究其原因,跟拖泵的核心部件集流阀组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核心部件的制造一直被国外企业所掌控,外国人还通过采用非标准件设计构建了技术壁垒,其他人想要简单模仿,几乎不可能。

  三一的出路是,要么重新对集流阀组进行自主设计;要么像大多数中国企业一样选择进口,但这会使企业在采购时受制于人,并且还要面对客户无休止的抱怨。

  关键时刻,三一集团总工程师易小刚登场了。易小刚是梁稳根从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请来的专家,这位对技术有着偏执喜好的专家,后来成为了梁稳根创业团队不可或缺的伙伴。

  用什么方式来破集流阀组这个局呢?易小刚的办法是,自行设计,用标准件来组装这个核心部件。只有用这个办法,当时还属小企业的三一,才有可能通过在市场上买到稳定的零件,组装成优质的集流阀组,从而做出属于自己的高质优价的拖泵来。

  易小刚的想法得到了梁稳根的全力支持。当时三一在星沙只有两栋厂房,并且还是一边施工一边生产。无论是梁稳根还是一线工人,都住在施工厂房边上的临时工棚里。由于投资不足,整个公司只有一台装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电脑。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易小刚用这一台计算机连轴转地干,几个月后终于设计出了属于三一的集流阀组,自此,三一有了自己第一个专利技术。

  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核心部件集流阀的自制后,三一在拖泵的研制上取得重大成功。1995年底,三一下线了一台型号为60A的混凝土拖泵,这款拖泵配备了自主研制的集流阀组。当时,一台60A拖泵的售价在50万元左右,三一可从中获取50%的毛利,并且元器件是可以批量生产的标准产品,让拖泵质量得到了保证。

  1998年,三一依靠拖泵产品年收入做到了2个多亿,在工程机械行业站稳了脚跟。此后,三一在混凝土泵送领域如虎添翼,超高压混凝土拖泵、超长臂架混凝土泵车等核心产品相继在三一诞生。目前,三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混凝土机械全球第一品牌。

  2012年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在这场首次以“科技创新”命名的高规格盛会中,易小刚作为唯一的民营企业代表,站在了发言席上。中国第一台自制37米臂架泵车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市场上90%的长臂泵车都是洋品牌。中国还没有掌握研制泵车臂架的关键技术,37米以上的长臂架泵车只能依靠进口。

  三一立志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泵车。1998年,公司将目光锁定当时处于高端水平的30米以上臂架泵车,并为此成立了以总工程师、时任三一重工副总经理易小刚为负责人的泵车研发小组,成员包括陈林、谭凌群、朱红等十几名年轻的工程师。

  易小刚率队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他们发现,中国泵车市场以进口的32米臂架泵车为主,36米以上泵车几乎没有。国内住宅多以七八层的宿舍楼为主,30米以上臂架泵车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易小刚果断决定把三一第一台泵车的臂架长度定为37米。

  为了保证研发进度,研发团队把办公室搬到了车间,设计图纸、制造部件、探讨问题,团队成员不分白天黑夜,全身心扑在37米泵车的研制上。几个月的艰辛努力,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臂架泵车终于在三一下线。泵车缓缓开出厂房,易小刚就坐在驾驶室里。当37米泵车臂架徐徐伸展时,现场的技术人员忍不住热泪盈眶。

  后来,这台37米泵车顺利销往青海西宁,并在个这城市服役11年,参与了西宁市五环大厦、柴达木立交桥、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多个标志性工程的施工,泵车行驶总里程超过80万公里,泵送混凝土总量超过60万立方,创造了多项工程机械施工纪录。

  2009年7月28日,三一用重金回购这台37米泵车,将其作为一本“教科书”收藏于三一集团展览馆,它被视为三一“敢为人先、打破恐惧、大胆创新”的活教材。在泵车“荣归故里”的欢迎仪式上,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感慨万千地说:“11年前,它的问世,打破了国外技术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改变了世界混凝土机械市场的格局,标志着混凝土机械‘中国创造’时代的来临。11年过去了,它仍奋斗在施工一线,它是国内使用寿命最长的泵车。”

  业内人士称“臂架长一米,难于上青天”。37米泵车臂架技术实现突破后,三一的泵车臂架很快增长至40米、42米、45米、48米、56米、62米、72米、86米……并多次创造最长臂架泵车世界纪录。三一也由混凝土设备制造领域的追随者成为领导者,并带动了整个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如今,乾坤倒转,中国品牌的混凝土设备已到市场的95%。

  从中国泵王到世界泵王

  2002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封顶在即。这栋高达406米的摩天大楼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参与大楼的封顶工程是展现施工设备品质的最佳机会。来自德国、意大利的世界顶尖混凝土工程机械企业都对这一工程虎视眈眈。

  此时的三一,还只是一家进入混凝土机械行业八年的新晋公司。但对自己的产品,三一有着绝对的信任。为了揽下这个大工程,公司向建筑商提出了一个“对赌”协议:让三一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承担封顶工程;三一提供双备份保障,即在现场所需四台设备的基础上,额外再提供四台机器,若仍无法保证工程顺利完工,将免费为施工方在全球范围内购买指定设备。

  这种自信和诚意打动了施工方,他们最终决定选用三一拖泵,但不得不说,这种选择带有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问题真的来了。混凝土在泵送到300多米高度的时候,忽然停滞不前。施工方急了,要求立即更换设备。在现场人员的一再争取下,施工方最终同意宽限一天时间来解决问题。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尽管反复测试,却依然没有头绪,驻扎现场的三一集团总工程师易小刚陷入了沉思。突然,眼前的一滩水渍吸引了易小刚的注意。很快,他找到了答案,原来是送料管密封度不够,导致水分溢出,以致混凝土在高空处于准凝固状态,无法泵送。

  改进密封结构后,问题迎刃而解。2002年9月21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顺利封顶,三一泵创造了406米单泵垂直泵送的世界纪录。这是单泵垂直泵送纪录第一次归属中国企业。当时,中国中央电视台将三一的超高压混凝土泵送技术作为国家创新成果进行推介,并称誉三一为“中国泵王”。

  此后,“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828米)、上海中心(620米)、广州新电视塔(600米)、天津117大厦(597米)、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592.5米)、广州东塔(530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日本阿倍野中心大厦、俄罗斯联邦大厦……这些世界标志性建筑一次次见证了三一挑战世界高度的征程。

  2014年6月15日,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在助力上海中心580米主体结构封顶后,三一超高压混凝土拖泵再次成功将混凝土泵送至620米的世界新高。仅靠一台拖泵就完成了如此高度的混凝土泵送,这在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三一也由此完成了从“中国泵王”向“世界泵王”的跨越。

  三一重工“世界泵王”的美誉扬名四海。数据显示,在中国,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300米以上高楼有80%由三一的泵送设备参与建设,500米以上高楼全部由三一的泵送设备参与建设。

  布局“一带一路”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后,我们三一集团在这五年的国际化业务发展最好时期,年均增长25%,三一在德国、美国、印度等全球多个国家有15个工厂,其中在美国工厂占地1200亩、印度和德国的工厂占地600多亩。”梁稳根满脸笑容地对本报记者说道。

  国家刚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湖南也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湖南工业园,梁稳根借助这个平台在当地建造了一座风力发电站,习近平总书记出访非洲时也参观了该项目展台。“一带一路”建设主要以基础设施为主,而三一重工的核心业务集中在工程机械、桩工机械、矿山机械等,再加上三一有银行、保险、大学等产业,这些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要非常契合。

  “这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我们企业、为湖南甚至是全世界创造了‘天时’,领导人的重视、政府的支持以及沿线国家的配合造就了‘人和’。在这种情况下,不沿海、不沿边也就不能算作湖南的劣势,并且我们还能凭借‘鱼米之乡’的地理位置发挥‘地利’优势。”梁稳根打趣说道。

  展望未来,梁稳根认为,“一带一路”对企业来讲是重大的战略机遇。“我们现在上百亿的项目,有好几个正在启动。我们的目标是,在2022年,三一集团的海外业务量达到100亿美元。我相信三一集团在海外的业务范围会越来越大,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朋友圈会越来越大。”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编辑:刘秋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