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归根到底,要看实体经济的复苏,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有没有从极度困难中慢慢走出。所以,对实体经济的困难,应当有充分认识、深刻理解。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理解到实体经济困难的,似乎并不是很多。有不少地方,仍然想通过房地产、城市建设等摆脱经济困难,想以此来走出金融危机阴影。显然,是本末倒置。那么,实体经济到底有多困难呢?
我们说,实体经济困难,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体经济就一直处于比较困难的状态,只是现在困难,比过去更大、更多、更严峻,日子也更难过而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体经济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收费多,二是融资难。收费多,是因为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多如牛毛,总量与税收并驾齐驱,甚至比税收增长得还猛,还要有征收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开展了治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工作。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以后,一批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被取消,收费总量开始不再快速增长(记住,只是不再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改革的力度加大,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速,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各种收费标准降低,收费才真正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在收费方面的负担才有效减轻。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收费还无法彻底清除。同时,一些收费项目转向红顶商人继续收取的现象仍然存在,如环评收费等。
融资难,则是长期困扰企业的一道难题。只是,过去的融资难和现在的融资难存在一些区别而已。过去,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总量不足,能够获得的资金有限。一个地市级城市,一年的新增资金量也就在十多亿,多时二、三十亿,还怎么能够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加上三角债的影响,多数企业资金紧张。所谓社会集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而现在的融资难,显然不是总量造成的,而是结构造成的,是金融机构把资金的大多数给了开发企业、融资平台和极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带来的。
而真正让实体经济困难加大,日子难过、资金矛盾日益突出的时间,是房地产市场放开以及城市建设进入大发展阶段,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和地方融资平台,使实体经济获得的资金越来越少。不仅如此,融资成本也越来越高。更重要的,产业资本还向房地产领域转移。即便管理层采取了很多向实体经济倾斜的政策,如定向降准、降息等,也没有能够引导资金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而是通过其他管道流失了。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相当一段时间由于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各种收费和融资带来的问题,还能通过市场需求量较大而得到消化,没有出现明显问题。实体经济也基本能够维持生存状态,关闭破产现象不是十分严重。但是,一旦市场供需矛盾由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新矛盾和新问题就会出现,甚至转化成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很显然,金融危机的爆发,把实体经济困难的矛盾彻底爆发了,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更成了融资难融资贵的最大受害者。可以这样说,收费问题已经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了,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小微企业,都出现了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即便不是十分突出的企业,也只是勉强维持而已。而随着市场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供给侧供应质量不高的矛盾也逐步暴露,实体经济的日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出,去产能力度的加大,这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有所缓解。但是,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所以,如何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问题,如何给实体企业减负,就是解决实体企业发展困难的首要问题,也是经济全面步入复苏通道的关键。
融资难,则是长期困扰企业的一道难题。只是,过去的融资难和现在的融资难存在一些区别而已。过去,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总量不足,能够获得的资金有限。一个地市级城市,一年的新增资金量也就在十多亿,多时二、三十亿,还怎么能够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加上三角债的影响,多数企业资金紧张。所谓社会集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而现在的融资难,显然不是总量造成的,而是结构造成的,是金融机构把资金的大多数给了开发企业、融资平台和极少数大型国有企业带来的。■谭浩俊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谭浩俊
编辑: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