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樊友山:积极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樊友山 编辑:刘秋平 实习生 曹倩 2018-01-23 09:56:15
时刻新闻
—分享—

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樊友山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依托,民营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发展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新思想新部署,聚焦实体经济,主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技术、品牌、组织和商业模式等的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健康成长。

  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作出的重大判断,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发展思想博大精深,我们不能把高质量发展狭隘地理解为追求精良的产品质量、高档的商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它表现在产业结构上,要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表现在产品结构上,要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表现在经济效益上,要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方向转变;表现在生态环境上,要由高排放、高污染向绿色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表现在发展成效上,要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

  民营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依托,必须抓住历史机遇,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创新研发,提升管理能力,推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不断成长壮大。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核心竞争力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经过市场竞争洗礼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但是,成本负担偏重、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人才难招难留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民营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逆,高质量发展任务不能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新思想新部署,创造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民营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提供就业岗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注实体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柱。有人说美国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繁忙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德国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则是工厂里轰鸣的机器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经济体受到很大的冲击,至今仍在与衰退作斗争,而作为欧盟轴心、德法体系重要一翼的德国经济,因为注重实体经济则“一枝独秀”,“德国模式”由此重新得宠。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吸取西方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敏锐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

  多年来,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只有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夯实根基,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力转换困难相互交织,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有些从事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信心不足,有的开始偏离实业,倾向于赚快钱、快赚钱。有些企业家感叹,专注实体经济30年,不如讲个互联网故事,这种局面一定要改变。脱实向虚,短期看也许能让企业受益,长远看则削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利于长远发展,也忽略了社会价值。

  以创新精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创新发展,一要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力技术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我国落伍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奋力直追,有些领域我们跑进了第一方阵。现在,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向我们走来。民营经济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占得我们应有的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重视技术创新,形成更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去一降一补”,随着“三去”、“一降”取得成效,“一补”就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补短板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补齐技术短板,因此,技术创新是我们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着力点,而技术创新首要的是基础技术创新。

  要努力推进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的品牌市场认可度低、竞争力弱,2017年全球企业500强,我国占115席,但是全球品牌500强中仅有37席。过去讲品牌战略,总是把着力点放在宣传、营销环节,这是一个误区。时间是品牌的重要因素,造就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要脚踏实地、专心致志,不断提高产品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品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技术创新是基础和动力,产品质量、工艺技术提升是保障,产品售后服务也是重要的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品牌建设的工作方式,在打造品牌上下苦功。

  二要推动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招鲜吃遍天”在快速变革的市场环境中几乎不再可能,很多中小微民营企业,拥有先进的一流技术,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没有市场渠道、没有品牌效应,要么惨淡经营,要么出师未捷身先死,倒在创业路上,要么被恶意收购。民营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谋求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民营企业的量和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还有一种感觉,觉得民营企业跟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竞争有这样那样的劣势。这种劣势不少人把它归结为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的垄断,其实,民营企业跟国企、央企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劣势并不来自国企、央企的垄断,现在,即使是原来最垄断的军品领域也已进入全面竞争了。为何民企还感觉自己处于劣势呢?除了政策环境因素之外,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也有很大关系。

  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企业体系,无论是资本、人才、市场占有率优势,还是技术、专业领域覆盖面的优势都是比较明显的。而民营企业大都靠单一技术、单一产品起家,现在有的企业可能发展规模很大,但在技术领域配套方面跟国有企业比,的确还有一定的劣势,而这种技术领域配套方面的劣势,在市场竞争中容易被放大。

  西方企业过去很多也是从单一产品、单一技术起家的,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发展起来的呢?西方有一个很盛行的“瀑布理论”,近二三十年来,西方的企业结构经过了很大的自发的加上理论界牵引的调整,调整的路径就是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按照“瀑布理论”,一部分大企业依据市场、品牌、技术等优势处于系统顶端的总体集成地位,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分处于产业链分系统、子系统的集成地位,通过总体的、分系统的、子系统的集成者,所有相关联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体系。凭借这个产业生态体系,跟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各国企业竞争,西方企业无疑表现出非常强的优势。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什么大量西欧企业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就是因为西欧企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调整已形成了产业生态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除了技术进步、品牌打造外,很大程度上也应该从单打独斗式发展转向集群式发展,往产业生态体系上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打造产业集群,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上,搞实体的、搞服务的不同产业集群再结合成为多产业链集群,形成有瀑布效应的产业生态体系,从而实现技术互补、市场互补、资本互补、分工互补、产品互补、品牌互补。国有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的时候进行了大力度改革,改变了国企小而全、大而全的状况,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却有往大而全、小而全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一旦走向大而全、小而全,就离死亡不远了。因为企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大而全、小而全总有一天会遇到瓶颈。因此,必须改变大而全、小而全,要依靠大中小微企业相互配合,有的做专精特新,有的走系统集成,有的靠资本优势,有的解决产业体系瓶颈问题,最终实现技术、市场、资本、分工、产品、品牌的优势互补,这样,我们的民营企业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民营企业在形成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的作用,在行业内部实现资源的横向整合,实现技术、市场、资本、分工、产品、品牌的优势互补;要在产业链上推动上、中、下游企业实现纵向大合并,形成瀑布效应,形成大集团式的经营格局。中小微企业要走“专精特新”,大型民营企业要起龙头带动,专注大系统集成,部分中型民营企业作小系统、子系统集成,不断做大做强产业联盟,形成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产业环境和产业生态。民营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主动积极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很多优秀民营企业有灵活的体制机制,但是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只是在单一业务、单一项目、单一产品上有发言权,体量也较小,尽管船小好掉头,但是吨位不足,在大风大浪中容易失去方向,甚至翻船。而国有企业普遍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凝聚力强、人才资源和技术储备雄厚,获取资源和整合资源能力强。民营企业牵手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可以充分利用国有企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分工优势,达到借力而为、借船出海,实现跨越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事实证明,营商环境越好的地方,民营经济活力就越强,综合竞争力也就越强。

  当前,营商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民营企业家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3年-2016年,我国排名提高了18位。但是2017年我国营商指数在190个经济体中只位居第78,有些营商指标不理想。有些民营企业反映,当前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民营企业受歧视现象比较突出,信用环境较差,综合成本高。政策效果不够明显,政策针对性、连续性、协同性不强,企业政策获得感低。司法保障不够到位,法律及相关配套不完善,法律的保障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执法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干部作为不够积极,一些企业家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政商之间比以前清了,但不亲了。有的官员“脸好看、门好进、事难办”,有的官员“饭不吃、礼不收,但事也不办”,造成一些企业有苦没处诉、有难没处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1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会议提出要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并逐步在全国推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商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工程,需要发挥各界合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政府要给力,企业家要自律!对于政府而言,要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桎梏;要积极营造创业创新氛围,转变对民营经济的思想认识,改善舆论环境;要大力降低企业综合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加强法治建设,继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坚持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规范政府职权。对于企业家而言,要坚定不移走产业强企、质量立企、品牌兴企的发展道路,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表率和践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典范。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企业家发现机会、创造价值的精神力量。在当前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有些企业因为经营理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看不清发展方向,找不到转型路标,企业经营困难,丧失了发展信心。其中,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是与我国的融资结构密切相关的。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直接融资始终是主要手段,而我国的民营经济融资里面,间接融资占了90%,直接融资只占不到10%。有些问题还与企业的组织模式、商业模式、资本模式等有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对于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非常关心企业家队伍成长和作用发挥,高度重视企业家精神培育和民营经济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和《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用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持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宣传表彰,帮助民营企业依法保护合法权益,让民营企业家安心发展,以产业报国、实业强国为己任,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樊友山

编辑:刘秋平 实习生 曹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