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进入火热的八月,夏收的镰刀刚刚收起,金黄的稻浪又已经在田野翻滚。
今天,当市政府“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号角在沅澧大地上回荡的时候,我们发现,每一个成功范例的背后,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每一滴汗水、每一个脚印 ,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稳定器”的力量
给你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企业要发展,要展翅腾飞,就要有腾飞的基石。这些年来。为了助力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展翅腾飞,市委、市政府做足了功课。市委、市政府历来对全市非公有制企业高看一眼,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周德睿任组长,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陈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谭弘发,市政府副市长曾艳阳、汤祚国,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张业梅任副组长的市非公经济和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总揽推进全市非公经济发展。
市委书记、市长周德睿调研高新技术产业园
常德市106万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1600多亿元产值的企业联合体,如果没有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撑,答案可想而知。企业要发展,除了自身硬件建设之外,各项扶持政策就是企业壮大腾飞的“稳定器”。
所以,制定扶持政策,企业吃上定心丸、插上腾飞的翅膀,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与非公有制企业密切联系的市委统战部、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商联等这些与非公有制企业紧密联系的部门单位,无疑是排头兵。强化调研、当好市委市政府参谋助手、助推各项政策出台、为企业排忧解难,更是职责所在。
“非公有制企业要发展壮大,需要政府出台更多更好的政策、更多接地气的举措,政策是企业底气,举措是企业的效益。”8月流火的季节,记者对话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市总商会会长张业梅,似乎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在涌动。张业梅随手拿出一份政策清单,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各相关部门单位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不遗余力,主动为非公企业帮困解难,成效显著。《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常德市帮扶工业企业十条》及其《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让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吃下定心丸,握到减压阀。特别是《工业十条》全力帮助企业落实减负政策、降低中介收费、减少用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推动转型升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仅在2016年,共为企业减负4.5亿元,省经信委、省工商联在全省推广了常德市的经验。
市人大常委会在非公有制企业政策规章、监督执行落实各项法规政策、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开展执法检查等方面殚精竭虑,为600多万常德市民福祉尽职尽责。市政协在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围绕非公有制企业的现状、存在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家参与家乡建设等方面,积极主动作为。仅在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组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经济发展、“三农”、环保、社会保障等领域,共提交提案、议案300余件。
记者了解到,2017年,常德市非公经济发展又一个利好政策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常德市出台《关于进一步降低工业企业成本、振兴实体经济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在水电气和融资等方面强化了对非公经济的支持力度。
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系列政策出台后,市直各部门紧接着掀起了“政策宣传落地”活动。市经信委编印了《减轻企业负担百问百答》、《创新创业政策选编》和《小微企业政策选编》等政策书籍接连编印出来,市经信委、市工商联走进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兑现政策。与此同时,为推动政策落实。各方联合市政府督查室开展联合督查,公布企业负担投诉举报电话,建立企业负担调查信息平台,先后开展了《帮扶工业企业十条》政策情况督查、部门收费项目核查、涉企中介服务项目核查清理活动,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相关部门、部分区县市提出了整改意见,有效促进了政策落实。
“市委、政府为非公有制企业制定的各项利好政策给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利好,再也用不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了,这些年来,我们企业得到了上百万元的各级财政转移支付扶持。” 常德精为天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彭长秀深有感触地说。
基石稳固了,企业就飞得更高更远。目前,全市市场主体已达23.3万多户。其中各类企业3.9万户,个体工商户19.3万户,企业从业人员达106万人。其中,2016年全市新创办小微企业10300户,非公经济新增市场主体3.6万户,增长率18.3%。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共完成增加值1661.23亿元,实缴税金102.9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56%,总量和增速均排全省第四位,增长率居全省第二位。
“娘家人”的厚爱
沅澧大地是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繁育和发展的摇篮,而紧密对接非公经济联系服务的市委统战部、市经信委、市工商联等部门无疑是非公经济主体的娘家,非公有制经济成长、繁荣的每一个环节,无疑是这些娘家人始终的牵挂。
“娘家人”如何厚爱自己的“家人”,说到底,就是服务、维权、解难。
立足企业所急所需所盼,推进服务“精准化”,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这些年来,市经信委牵头组织了全市“千名领导干部服务千家企业活动”的实施,让众多企业家看到了政府对他们的厚爱。市政府每年选择1000家企业,选派1000名市县领导、市县部门负责人开展一对一结对服务;市政府实施的“1115”工程企业特派员制度、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认真落实“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三清单一目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制度,行政审批事项压减34.5%、审批时限压减64%、市级权力事项精简26%,集中办公、网上政务等服务模式全面推开,更让他们看到了企业发展繁荣的希望。去年7月,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联合开展的“访民企、办实事、强信心”调研活动,则更加接地气。先后深入9个区县(市)和市直700多家企业,征集意见建议600余条,深度研究和解锁非公经济发展的疑点和难点,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
市委书记、市长周德睿为湖南康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颁发了全省首张“二十证合一”营业执照
多方搭建平台,实体服务平台化。搭建政企服务平台。如今,“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服务非公经济发展工作”已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市直单位年度绩效评估职能业务指标考核范围,市工商联和全市27家单位,被确定为征求意见单位。这必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在市委统战部的协调指导下,市工商联充分发挥“联结带”、“传送带”“润滑带”作用,经常开展政企对接会,加强政企双向沟通,贴心服务会员企业,团结和引导全市非公经济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新常德新创业”。搭建融资合作平台。建立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常态、深度、可持续的对接工作机制。加强与公检法司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贯彻落实法律法规,保障企业主及企业员工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建立常德市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市委书记、市长周德睿还亲自签批同意建立“联系会议制度”的意见。服务理念的转变,服务措施的跟进,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智慧和气魄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陈华到湖南省先淘不锈钢卫浴有限公司调研
立足创业创新,资金支持项目化。据统计,2016年,全市相关部门共为49个项目申请全民创业扶持资金180万元。连续几年,市公共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加强孵化基地培育支持,共建设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11个,重点打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命科学医药等企业孵化器,建设各类孵化器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多家。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加大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加强规模提升培育。2016年,共培育新入规工业企业111户,规模企业达1007家。
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到常德圣迪服装有限公司调研
帮助解困解难,企业减负扶持效能化。近年来,市经信委、市工商联等部门,对全市企业负担进行了全面梳理、检查,对省减负办对我市交代的7个共性问题、2个个性问题进行了专题督导,得到了有效落实。清理、取消、合并企业保证金6项,减轻企业负担800万元。 2016年,在全省企业减负第三方责任评价考核中,常德市得分71.3分,排全省第二;开展金融扶持。在全省率先设立3亿元中小企业过桥资金,帮助中小企业贷款“过桥”,2016年全年服务企业59家,累计提供过桥资金8.1亿元。引导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倾斜,2016年累计为企业提供担保61亿元。认真落实《工业十条》中关于担保费和过桥资金利率相关优惠政策,仅此两项共为企业减免费用近400万元。
“同心桥”的效应
是什么力量把千万非公有制企业创业者、管理者、劳动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振臂一呼,他们就能召之即来?面对贫病交加的弱势群体、面对家乡落后的环境条件,他们为什么要慷慨解囊?这里除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号召力之外,更多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走上“同心桥”,同奔小康路。这是常德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常说的一句话。于是,“引进来”与“走出去”,“资源对接”与“资本对接”、“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系列活动在沅澧大地铺展开来。
每年的“德商恳谈会”、“银企洽谈会”和非公经济人士迎春茶话会,正是搭建“同心桥”的有效载体。市四大家主要领导与非公经济人士欢聚一堂,共话发展,极大地激发了非公经济人士干事创业情怀。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同心工程”、“一企带一户”精准扶贫活动,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全市420家非公企业与1个贫困县、183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共带动2.2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约6万贫困人员实施脱贫帮扶计划,以石门县为代表,先后有40多名非公经济人士主动回乡担任名誉村主任,带领老乡脱贫致富奔小康。近3年来,非公经济人士为扶贫帮困等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达5亿余元。
2017年1月3日下午,常德市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迎春茶话会在锦江大酒店召开
“鞋帮有多少泥土,路上洒有多少汗水,企业就会给你多少信任的目光,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未来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努力实现“一个中心、三个迈进、五个常德”宏伟目标进程中,常德市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在今年的德商恳谈会上,市委书记、市长周德睿寄语常德非公有制企业:“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常德的未来,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常德的发展。我们常德有最好的氛围,有最大的诚意,有最优质的服务,有最好的政策,有最好的环境,常德非公经济发展大有舞台、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必将开启新的历史征程、抒写新的华丽篇章!”
来源:湖南省工商联网站
编辑:严欢 实习编辑 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