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别委员联组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了解2016年民营企业运行状况和民营企业家2017年发展预期,更好地促进“两个健康”,全国工商联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开展了信息直报工作。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2016年民营企业运行状况及2017年企业家预期问卷调查工作的报告》。报告从民营企业运行情况、成本情况以及企业家预期三大方面组成,同时分析指出了目前民营企业遇到的一些主要困难。
技术创新水平亟待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到,全国企业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总比例大概是2.5%左右,央企的研发费用占他们的总收入比重只有百分之一点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像百度这样的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差不多占总收入比重在15%左右,是很高的。”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表示。
全国工商联近日发布的《2016年民营企业运行状况及2017年企业家预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研发费用上的投入也尚可,但仍需提高。
“有超过2/3的企业发明专利数在2个以下;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高于5%的企业仅占调研企业总数的13.98%,而无任何研发投入的企业占到了调研企业总数的27.81%,这表明民营企业目前在科研创新投入和科研成果方面都有待提高。”报告指出。
根据调查数据,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企业拥有2-5项以及5项以上发明专利的企业比例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企业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情况所反映的结果与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所反映的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但总体来看,各个地域的企业都仍需要继续在研发费用上加大投入。
报告分析,大、中型企业的发明专利数明显多于小微型企业,有将近50%的大型企业拥有2-5个或5个以上的发明专利,而微型企业该项数据不足20%。从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来看,小、微型企业普遍低于大、中型企业,显示小、微型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还很不足。
更需要关注的是,有10.06%的小型企业,在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5%-8%这个指标上是高于大、中型的企业的,说明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小型企业在努力向着创新型企业发展。
“第一产业(农业及相关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及建筑业)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的发明专利数多于第三产业(金融及服务业),且差距较大。以拥有5个以上发明专利的企业为例,达到这一指标的、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有13.06%,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有20%达标,而对应的第三产业从业企业,只有3.93%的企业拥有5个以上发明专利。”报告揭示。
在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方面反映的情况上也是如此,第三产业企业的研发费用要明显低于第一、二产业企业的研发费用。而调查数据中“没有研发费用投入”这一项显示,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产业,这反映出我国的第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十分欠缺,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提高。
调研报告着重强调,目前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技术能力,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企业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品牌,是外界认识企业的钥匙,得品牌者得天下的案例并不少见。从可口可乐到沃尔玛、茅台等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品牌已成为企业的招牌标志。《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对品牌商标还不够重视。
《报告》称,目前市场中超过一半的企业注册商标数量不足5个,超过1/3的企业没有注册商标,只有5%的企业拥有超过10个注册商标。由此可见,不少企业仍缺乏注册商标的意识。
《报告》披露,拥有10个以上商标的企业中,大型企业占20%,而微型企业仅占0.21%,其中,拥有省级及以上著名商标的企业中,大型企业拥有2-5个商标的占总量的33.33%,而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加起来仍不足8%。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注册商标的数量还是注册商标的等级,大、中型企业都显著优于小、微型企业,因其综合实力雄厚,市场知名度高,影响力强,形成了企业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然而,品牌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企业不能等有了发展苗头再开始建立品牌商标。
从产业角度来讲,调查数据显示,在已被注册的商标中,第三产业的注册商标比重仅占44%,没有注册商标的企业占56.15%,第三产业仍严重缺乏品牌创新的意识。
事实上,我国近年来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二、三产业中有95%为小微企业,它们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从调查数据来看,第三产业的品牌效应与其发展速度并不成正比。
尽管大型、中型、小型企业都已经逐步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在拥有5-10个注册商标的企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所持商标的比重分别为9.02%、7.49%、2.32%。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目前拥有注册商标的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一、二产业或拥有多元化经营模式,第三产业企业的注册商标数量较少。著名商标的级别也反映出了相同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的第三产业还比较欠缺品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品牌的建立是企业的“分内之事”,更是企业未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第三产业如果充分利用其发展优势,将会获得巨大的转型空间。
报告建议,民营企业要开始注重品牌意识,在扎扎实实提升自身硬实力的同时,需要制定企业的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效应拓宽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硬实力形成良好互动,从而奠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
中小微企业仍需“减负”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减税措施,持续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增后劲。毋庸置疑,深化税制改革、加大减税力度,不断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力,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活力和创新动力。《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税费状况整体良好,但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相对较重。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将近70%的企业税负率在10%以下,税负率超过30%的企业所占比例非常小。费用负担率方面,在5%以下的企业比例超过50%,有将近30%的企业费用负担率在5%-10%之间,超过20%的企业仅占不到6%。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税负率和费用负担率均不高。
在税负率方面,不同规模的企业税负率都不高。但就费用负担率而言,小微型企业相对偏高,大中型企业则相对较低。这一对比反映了小微型企业缴纳的各种非税费用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偏高,不利于企业的资金积累和进一步成长。因此,报告建议,应当创造优惠条件,降低小微型企业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
从产业角度来讲,结合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税负率是最低的,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税负率相对较高。第一、二产业的费用负担率较低,第三产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费用负担率较高。
而不管是税负率还是费用负担率,第三产业内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都税费成本相对较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企业中税费成本在持平状态下的企业最多,而第三产业和多元化经营产业企业中税费成本增长率在10%以下的企业最多。
总体而言,各产业企业的税费成本总体呈增长趋势,且增幅主要是在10%以下,但仍存在少数企业的税费成本处于下降的趋势。其中,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中税费成本呈持平状态的企业最多,而大型企业中税费成本增长率在10%以下的企业最多。由此可以看出,大型企业税费成本相对其他三种规模的企业较高。
尽管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中税费成本呈持平状态的企业最多,但在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中,“税费负担重”这一困难在所有困难中的占比分别是7.40%、12.44%、3.07%。也就是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税费负担仍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如何继续降低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仍是各方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民企融资成本呈增长趋势
《报告》强调指出:“2016年,各地区企业的融资趋势与总体融资趋势基本一致,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总体呈增长趋势。”
《报告》披露,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着不同幅度的融资现象。东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企业中融资占80%以上的企业最多;而西部地区企业中融资占比达10%-20%的企业最多。另外,各地区企业中融资比例为50%-80%的企业最少。
调查数据揭示,没有融资的企业仅占13.75%,融资比例达80%以上的企业最多,融资50%-80%的企业最少。事实上,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中融资比例达80%以上的企业最多,而微型企业中融资比例达10%以下的最多。同时,大型和中型企业中没有融资的企业最少,小型和微型企业中融资50%-80%的企业最少。
对不同产业类型企业的融资状况,调查报告作了进一步分析。分析显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多元化经营企业中融资程度达80%以上的企业最多,第三产业企业中没有融资的企业最多。同时,各产业企业中融资比例为50%-80%的企业最少。
报告阐明,企业的融资成本总体呈增长趋势。融资成本呈持平状态的企业占34.2%,增长10%以下的企业占37.56%,增长10%-30%的企业占15.94%。”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中融资成本在持平状态下的企业最多,其次为融资成本在增长10%以下的企业,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与其相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融资成本相对更高。
从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多元化经营企业中融资成本增长率在10%以下的企业最多,而第三产业企业中融资成本呈持平状态的企业最多。
《报告》还指出,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均为用工成本增加和原材料成本上涨。但不同规模企业所遇到的第三大困难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大型和中型企业所面对的第三大困难为融资困难,而小型和微型企业所面对的第三大困难则为市场需求萎缩。
“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多数都有融资需求,融资成本也在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未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激活企业活力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报告强调。
中小企业直面用工考验
中国在经济增速换挡的同时,就业始终能保持总体稳定,这与中小企业的活力是分不开的。《报告》阐述,相对大型和微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用工总量、用工成本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35.35%的企业用工总量处于持平状态,约20%的企业用工总量处于下降状态,40%以上的企业用工总量处于增长状态。46.86%的企业用工成本增长在10%以下,31.6%的企业用工成本增长在10%-30%之间,15.14%的企业用工成本持平,仅有3.89%的企业成本呈下降态势。
分行业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用工总量波动较大,且波动范围在30%上下,而第一产业和多元化经营企业用工总量波动较小,基本可达稳定状态。正因为工业及建筑业用工波动较大、用工增长企业数最多(19.43%的企业增加了用工量),其用工成本的攀升也最为明显,38.27%的企业明显感到用工成本攀升,15.66%的企业认为成本增长超过10%。
此外,中型和小型企业总体用工总量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增长幅度在10%以内的比例分别为11.20%和14.93%。相比之下,微型企业总体用工总量则呈不明显增长趋势,大型企业总体用工总量基本不变。各地区民营企业用工总量呈增长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用工增长的企业数略高于用工与往年持平的企业数,分别占该区域企业数量的45.82%和37.37%;中西部地区用工情况和趋势较为接近,东北企业的用工情况也略有起色。
报告还显示,这种区域、企业的分布趋势与“引导、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中西部地区去,到中小企业去”的大环境是一致的。但中小企业对于用工成本增加的感受也最为深刻,有10.57%的中型企业、17.47%的小型企业认为用工成本增长超过10%,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由本报记者王洋、郭钇杉、王呈、张文燕、蒋元锐执笔)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王洋、郭钇杉、王呈、张文燕、蒋元锐执笔
编辑: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