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薪火潭商丨潭商历史:湘潭因商业而兴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曾明辉 编辑:刘秋平 2018-09-21 09:17:0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18潭商大会召开在即,为展示潭商发展历史,弘扬潭商精神,即日起,湘潭日报特推出“薪火潭商”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红网时刻9月21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曾明辉 实习生 韦仙甜)说到潭商,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小南京”“金湘潭”等美誉。湘潭在明清时期,商业达到鼎盛。然而,作为一座内陆城市,当时的湘潭较之长沙等地,并不占优势。

  “湘潭的商业发展,因水而兴。从湘潭县易俗河的洛口,到如今的市城区,湘潭的商业发展,凭借的都是湘江。在唐代,湘潭因商而兴。到了明清时期,湘潭因商而盛。”近日,市社科联秘书长尹铁凡为我们详细梳理了潭商发展的历史。他认为,湘潭因商而兴,商业因水而来。

  唐代:“湘潭因商而兴”

  749年(唐天宝八年),唐移湘潭县治于今易俗河,当时称洛口,也就是涓水右岸与湘江左岸交汇处。水运优势使得这里成为商旅云集之地,商旅杂沓,人山人海。

  这种商业繁荣的景象,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到湘潭后,便在《湘潭偶题》写道:“踏破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他将湘潭当年灯火万家、街肆连云的繁华迹象,以诗的形式表达,透着满满的诗意。

  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道,“湘潭亦中国内地商埠之巨头者。凡外国运来货物,至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运至内地……湘江湘潭段帆樯如林,船舶集联数十里,往来肩货常年不下十万……”

  然而,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湘潭在特定时期超越长沙,凭借的是什么呢?尹铁凡认为,湘潭之所以能在唐代异军突起,缘于湘潭“湘江第一湾” 这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

  “唐代是我国的商品经济整体启动的一个年代,并出现了跨流域、地域的大规模的商品贸易。湘潭拥有湘江流域中最大的一个弯道,中间还有一小岛(杨梅洲)。岛和弯形成天然的避风港,所有贸易的船只都在这里集散换船,大批船只到了湘潭,选择不同的码头卸货,找下家更换平底船,将物资过灵渠过漓江送至广州。”尹铁凡分析,大唐盛世开启了全国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时代,湖南从封闭走向主动开放。独特的自然条件,让湘潭成为了湖南主动开放的排头兵。

  因为当时的商业地位,749年(唐天宝八年),湘潭商业持续发展,超越长沙、岳阳、衡阳,成为商品经济大潮中崛起的奇迹。

  明清:“湘潭因商而盛”

  因为洛口位于涓水与湘江的交汇处,易发洪灾,多次洪灾后便陷落了。北宋时期,湘潭城移到宋家桥以西,也就是今天的城正街,城区由此沿江而建。

  更发达的水运条件,让湘潭的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湘潭达到商业发展的巅峰,成为湖南经济中心,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当时,从城正街到如今的窑湾老街一带,商贾如云,江中帆船林立,茶叶、谷米、中药材等都在此集散,商业贸易十分发达。

  尹铁凡介绍,湘潭在全盛时期几乎集成了有名的十大商帮,最高峰达到了6万商人的规模。“金湘潭”的舞台容纳了以客籍为主、本帮为辅,囊括全国最有影响的十大商帮在内的巨大商业阵容,高峰期设有行、栈、店、庄5400余家,从业者达到5万多,占到城市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些商帮各业所长,晋商的票号、茶叶、棉花,徽商的盐业,江西商帮的钱业、淮盐、药材,苏商的粮、绸布、酒酱,粤商的海产品,分总经营,码头、仓储等商业设施完善。

  湘潭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带来了产业的升级和转移。“江苏商人在潭首先是经营丝绸生意,后因竞争加大、市场被挤压利润减少而引进酒酱业,由此带来湘潭酒酱业的发展。而钱庄,金融产业的升级也是逐步形成。到了清代中后期,湘潭的街总上随处可见临街而设的票号、钱庄、当铺,他们纷纷印发市票在湘潭城乡使用。”尹铁凡分析,湘潭商业对经济的刺激,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了当地的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得这个城市走向繁荣。由此可见,湘潭是因商而盛。

  这一时期,商业与文化互生互长,商业交流带来文化沟通,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交融、碰撞,也促进了湘潭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1905年,随着轮船、铁路的出现,工业文明兴起,对湘潭水运冲击极大,湘潭转口贸易迅速萎缩。然而,因水而兴的湘潭,透过悠久的历史浸润,近代以来,又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