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迎接进口博览会,企业如何顺势而为

来源:商务微新闻 作者: 编辑:刘秋平 2018-09-05 10:21:43
时刻新闻
—分享—

  商务微新闻编者按:

  再过两个多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将在上海举行。

  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确认参展,包括200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商业展面积达到27万平方米……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最近公布的一组招展数据让人振奋。如果比照国际权威机构全球著名商业展的数据,进口博览会展览规模已经跻身全球商业展前列。

  两个多月后,全世界政界、商界和学界的目光都将聚焦在这个 “不一般”的展会上。进口博览会对于国际经贸合作有何深远意义?进口博览会云集了国外最好的企业和国内众多采购商,参与企业究竟该如何顺势而为?本期会客厅邀请复旦大学苏勇、沈丁立、孔爱国,以及加拿大莱桥大学鲍勇剑4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授课教授,从学术的角度来聊聊进口博览会的几大关键词。


中国跨上国际经贸合作新台阶

Q

记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如何理解这场盛会对于国际贸易升级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沈丁立:新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国际贸易已走过两个阶段。建国后的前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导下,国际贸易绝大部分通过国家级的十大外贸公司对外进行。期间,广州国际进出口交易会 (广交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国力相对落后、出国采购商务成本高企的年代,在国内设立进出口展示以及交易平台,自然成为中国当时在经济上的现实选择,广州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

近40年来,我国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国家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在这一新阶段,中国外贸已不再仅仅依靠十大外贸公司,而是出现国有与民营并举、中央与地方协力的壮观景象。目前,我国的近百家央企,业务在不同程度上均涉国际贸易,而各地国企更是广泛涉猎对外经贸。与此同时,民企以及在华外企与合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进入制造与贸易领域,其中包括大量境外贸易。根据权威部门统计,去年我国货物出口达到2.3万亿美元,进口达到1.8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再次领先世界。算上服务贸易,我国对外贸易总量更为可观。

在未来的国际经贸合作中,中国在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与出口的同时,还将迈入扩大进口、努力平衡整体贸易的新阶段。一方面,国人出国旅游已连年突破亿级水平。目前阶段多数还旨在“买买买”的出国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通过进口减税、扩大优质进口来补充,从而满足更多国人以低成本实现更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去年货物贸易顺差5000亿美元的背景下,我国确实有能力继续扩大进口,以提升世界的对华出口,提振他国的制造与就业,以中国的发展惠及人类的普遍进步,以实际行动兑现中国外贸 “不以追求顺差为目标”的宣示。

因此,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标志着中国跨上了国际经贸合作的新台阶,显示着我国扩大开放合作的决心。 

鲍勇剑:一甲子60年,中国人对一甲子的时态观念情有独钟。距离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2018年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刚好过了一甲子。从有心理暗示的时态上讲,它本身就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60年前,广交会是我们积极地希望世界接受中国。60年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我们热情地让中国容纳世界。 

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倡导的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到弗农建议的产品发展周期和全球比较优势,到核心竞争力为逻辑的全球资源利用和跨国经营,全球化经济从来都没有真正公平过。在上一个全球化周期中,中国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力争自己的利益,并取得部分成功。进口博览会在维护全球化大格局的前提下,实验合作型国际经济共同体的模式。过去竞争型模式强调用自己的优势获取和占用全球资源,而合作型模式强调共同创造可以持续的新价值。进口博览会的未来一定是支持共同创造新价值。

Q

记者:如何理解进口博览会所推崇的共同创造新价值的内涵?

鲍勇剑:共同创造新价值正逐渐成为未来全球化中有生命力的实践。类似的趋势在全球建筑设计行业已经率先实施,并有了清晰的证据。过去20年中,国际建筑设计界从包容 (inclusive)设计,到当地化 (Vernacular)设计,并走向交融 (Acculturation)设计。它从简单的容纳本地元素,到一切从当地条件和功能出发,并走向文化适应、交融和共同创造。未来全球化经济强调追求讲公平的国际分工和效率。国际建筑设计界走过的三个阶段也将反映在未来全球化经济模式中。 

在我看来,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对于经贸的新模式有巨大的探索意义,也会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是强调包容经济,强调中国市场能够给予其他国家的企业特别的发展机会。第二个阶段应该是鼓励外国企业按照中国当地条件改造销往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第三个阶段应该是外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交融,共同创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特征的产品与服务。

企业要顺势而为,正确“打开”进口博览会

Q

记者:目前,进口博览会的国内外采购商报名已经远超预期,采购商会在哪些领域促进成交?

沈丁立: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除了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区以及企业商业展中的服务贸易展区外,企业商业展其他展馆的行业细分为消费电子与家电、服装服饰与日用消费、汽车、智能及高端装备、食品及农产品、医疗器械与医药保健六大板块。

在我看来,食品、农产品与民生息息相关,这个板块目前也获得了最大展出空间,应能吸引最多的个人观众前往参观,并获得地方采购团的很大兴趣。此外,家电与日用消费板块也是关注的热点,各大采购团在这些领域的采购和学习,会相应转化为中国未来的出口竞争力,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商业与经贸不啻意义重大。而智能与高端设备、汽车以及医疗三大板块,势必成为本届展会的高光地带,其贸易成交自不待言。

Q

记者:从微观角度来看,参与进口博览会的中国企业“打开”这一盛会的正确姿势应是什么?

鲍勇剑:中国企业可以从“开制度先河”的角度来看进口博览会。这不是临时的国际商务之举,它代表中国政府对未来全球化经济的态度和立场,即我们认识到单向贸易的局限,我们希望开启双向全球经济交流的新局面。中国企业可以用20年的眼光去预想自己未来会参与的角色,制定企业的长远策略。

从大方向看过去,包容性经济发展(inclu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是未来全球化共识的思想背景。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时机和策略主题似乎都呼应着包容性经济发展的趋势。参与机构和企业需要顺势而为,在推动具体进口商贸活动中体现互惠、融合、共同发展的精神,顺势而为才能做到 “时来天地皆同力”。以此为原则,参与企业能选择到长久稳定的国际合作伙伴。

Q

记者:进口博览会汇聚国内外的优秀企业,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中国企业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孔爱国: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首先是一次欣赏的机会。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精尖产品纷至沓来,较为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很可能会对产品外观感叹,对其功能优异惊叹,或者对于其巧妙的设计、灵活的使用产生由衷赞叹。其次,这更是一次思考的机会。为什么进口商品的品质比较好?这是由什么样的企业生产出来?这些企业家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思考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企业的终极追求。我们还有更好的产品吗?支撑产品不断升级的内涵性因素是什么?支撑产品不断升级的主要原因是对技术进步的追求。依赖技术进步所实施的产品不断升级,是衡量一个企业伟大与否的“准星”。技术来自研究与开发,而研发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支出行为,目的在于追求未来的成长。如果企业没有长期经济增长的追求,怎么会有研发的需求?企业在什么情况下才有长期经济增长的需求?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在新的时期重回大众视线。我们的企业不能只有短期追求,而要放眼未来,放眼可持续,这关系到知识与技术的生产体系建设,关系到企业必须独立运作且有长期产权的重新定位。

二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国外举办中国产品国际博览会,让中国企业更多融入国际市场?在开放条件下,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是至关重要的。除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个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力,关键还在于有比较相对优势的政策环境。比如,我们必须看到,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之间的活力差异,这是一个需要高度进行横向比较的市场。我们还有巨大的空间,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让企业拥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这也是让我们的企业未来更多、更强走向国际竞争性市场的必要条件。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