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老牌国企涅槃成民营新星 “正好”赶上了好时代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王义正 编辑:刘秋平 2018-08-24 17:17:0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见习记者 王义正 怀化报道

  怀化市迎丰东路515号如今是一所艺术高中,院内花红草绿,年轻学生三五成群,朝气蓬勃。楼内随处可见素描画,文艺气息浓郁。但院中矗立着一尊斑驳的李时珍铜像,与这里的艺术气息格格不入,也似乎是在提醒来人,这个地方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老制药厂的厂房被改造成了一所艺术学校。

  在成为艺术学校之前,这里曾是一家制药企业,名为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老怀化人都知道,正好制药的前身是怀化标志性的老牌国企怀化地区制药厂。怀化地区制药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中在湘西建立的具有战备意义的中成药厂,在计划经济时代荣光无限。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陈旧的体制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1997年进行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改制成为了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

  可能连很多老怀化人都不知道的是,怀化地区制药厂变身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是整个湖南国企改制的第一批践行者,是怀化国有企业改制吃下的第一只“螃蟹”。怀化地区制药厂改制的成功,为怀化乃至湖南其他国企趟出了一条路子,提供了参照的标杆,在那个时代,意义重大。

  变还是“死”

  杨勇说,1996年是让他刻骨铭心的一年。

  那一年,他终于把心仪的姑娘娶回了家,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大事;那一年,杨勇工作的怀化地区制药厂境况堪忧,这个老牌国企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一对新婚燕尔的年轻人,只能靠每月一百多元的生活补贴,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忧虑中艰难度日。

杨勇所指的地方是他在怀化地区制药厂工作时期的宿舍,改制后生活条件改善,他在市区买了新房。

  杨勇的生活状况,其实更是彼时怀化地区制药厂的真实写照。

  1993年,杨勇第一次来到迎丰东路515号时,内心是愉悦的。能进入国企,捧起“铁饭碗”,在当时仍被众人羡慕。然而,短短几年时间,怀化地区制药厂这个曾经在西南地区名噪一时的老牌国企就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变得有些颤颤巍巍。

  1996年,改革开放的浪潮逐渐漫过了计划经济的堤坝,市场也随之涌向了更多的内陆城市。

  张光贤是1989年进入怀化地区制药厂的,从车间一线的制药工人干起,1995年担任制药厂的副厂长。在张光贤的记忆中,1996年时,制药厂已经举步维艰,不但工人工资发不出,生产更是难以为继。

在老厂区回忆起诸多往事,张光贤告诉红网时刻记者,如果不改制他很难想象自己现在的生活。

  当时,张光贤分管生产,手底下两百多名工人,同时也是两百多份责任。制药厂以后该向何方,这么多工人的未来怎么办?

  当时,全国范围内已有一些国企在进行改制,但对于毗邻大西南的怀化而言,只是听说过,谁也没见过。怎么改,改了以后能否真的见效,大家心里都没底。

  一场关于变还是“死”的争论,在制药厂的车间里、在领导的办公室里渐渐产生,讨论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大。改制,制药厂尚有希望,不改就只能被埋进历史的鸿沟。然而,道理大家都懂,阻力却依旧不小。

  对药厂领导和员工而言,眼下的生活虽然窘迫,但好歹是个“铁饭碗”,改制就算能“救活”制药厂,但对个人而言却是个未知数。

  迷茫、忧虑、彷徨,在几番斟酌后,制药厂党委领导班子最终一锤定音,必须改制,不改就只能等着破产。

  1997年5月,怀化地区制药厂随着改制的完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随之诞生。改制后的制药厂是股份制公司,员工按照程序下岗,再通过竞聘上岗,“铁饭碗”没了、“大锅饭”也没了,大家必须凭本事挣钱。所幸的是,制药是技术工作,改制后的正好制药保留了原怀化地区制药厂的绝大多数员工。

  不一样的“老员工”

  “改制成正好制药后,员工还是那些员工,但感觉却完全不一样。”张光贤告诉红网时刻记者,改制前大家都是吃“大锅饭”,拿死工资。改制后就不一样了,收入根据个人对企业的贡献而定,差距拉开了,有了对比和竞争大家的精气神都提了起来。

在新厂区,胡丽娜昂首阔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胡丽娜原本只是一名普通职工,在资历和学历上都没什么优势,但凭着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脱颖而出被提拔为药厂的中层骨干。如果企业没有改制,在体制僵化的国企里,胡丽娜要想获得提拔,可能性非常小。

  杨勇也在改制后,靠着汗水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成长为正好制药的一名干部。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给这些没有太多社会资源的人一个良性的上升渠道。

  随着更加科学灵活的体制机制在企业里运转,员工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原来,大家是脏活累活躲着,自己的工作能偷三分懒,绝不卖八分力。改制之后,大家是脏活累活抢着干,自己的工作拼命干,因为干的多拿的多。

  在这样的势头下,改制后的正好制药一度成为怀化发展最好、最快的企业。张光贤告诉红网时刻记者,改制后仅仅一年,正好制药就跃居为怀化的第一纳税大户,一直持续到2002年前后因为市场多元化等多方面原因才被其他企业取代。

图为正好制药的新厂区。

  “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通过改制焕发了活力,并且取得了巨大发展,是那个时代给了企业‘重生’的机会,也给了我们‘重生'的机会。”张光贤感慨道。

  然而,在怀化地区制药厂改制为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的过程中,一些问题解决的并不彻底。所以在2002年以后,正好制药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期,企业发展再次陷入停滞、乃至危机。

  2010前后,正好制药有限公司债务问题严重,员工气势低落、行业内口碑度下降。当时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企业想收购正好制药,但深入了解后,都被正好制药所陷入的泥沼吓退。

  “烂摊子”变成“聚宝盆”

  2013年的一天,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怀化德天投资集团董事长颜家伟到正好制药考察,并提出了收购意向。

颜家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对正好制药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德天投资集团是一家以商业地产开发为主的大型民营企业,放眼湖南也颇具实力。

  德天要收购正好制药,在当时成为了一则不小的新闻。地产巨头要搞实业制造,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张飞绣花的味道。况且,当时的正好制药债台高铸,行业内口碑欠佳,优质资产所剩无几,接收这样的企业并不被人看好。

  颜家伟坦言,当时决定收购正好制药时确实遇到不少阻力,在董事会内部讨论时就曾有反对的声音。但这个曾留学英国的湖南伢子,凭借着前瞻性的眼光和骨子里“霸蛮”,成功说服了其他董事会成员。

  拿下正好制药,等于是接收了一个烂摊子。当时正好制药负债达1.08亿元,还没开始挣钱就得先还债。但颜家伟看得更远,德天集团过去发展主要集中于地产投资,企业需要多元化发展,而发展实业其实是上上之选。正好制药是一家由国企改制而成的公司,有底蕴、有积累,困境只是暂时的,只要克服了这些困难,这家企业就能迎来新的春天。

  在颜家伟接手正好制药后,先做了两件事。一方面,拿出资金还清了正好制药之前的所有债务;另一方面,解决员工的士气问题。

  “当时去生产车间,员工都是低着头不说话的,感觉大家都跟没吃饱饭一样。”颜家伟回忆说,这个样子,企业怎么能做得好。

  这一次,他又自掏腰包,先解决员工的待遇问题。收购前,正好制药由于沉珂傍身,每个员工每月只能发400元左右的工资,连维持生活都不够。颜佳伟接手后,立即注资,要求必须保障每个员工每月能领到1700元以上,就算是在没有开工的车间里工作的也照样发钱。然后,组织制药厂领导开会,给大家加油打气,摘下大家的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颜家伟的“两板斧”都砍中了要害。“效果非常明显,收购后不久,正好制药申请GMP认证时就展现了出来。”正好制药的一位高管告诉红网时刻记者,在申请GMP认证时,大家都是加班加点的工作毫无怨言,有的甚至主动过来帮忙。短短的时间里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准备了满满一卡车资料,这也为正好制药顺利通过认证奠定了基础。

  “感觉大家不再把这个企业当做是别人的,而是当做自己的了。”2013年,正好制药被收购后,胡丽娜再次凭借自己的努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目前已经是正好制药制剂车间的主任。

  凝心聚力,可撼山河。

  如今的正好制药早已不再是那个当年濒临破产的老牌国企,而是一家通过改制和收购,充分适应和融入市场的现代化优质民营企业。以创新为基石、市场为导向、精细化管理为依托的正好制药,正在越走越好、越走越强。

张光贤走进正好制药的新厂区。

  在如今的正好制药中,仍然有七十多位当年在怀化地区制药厂上班的员工,但他们也早已不是当年吃“大锅饭”、捧“铁饭碗”、等死工资的旁观者。体制的变革,让他们变身为了企业的“主人”,岗位就是“自留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干得好,升或者奖,干得不好,降或者罚。

  体制机制的变革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激活了企业发展的原始内核。如今的正好制药,早已走出了昔日的困境,这家由老牌国企脱胎而来的民营企业,正在昂首阔步地迈向更辉煌的明天。

  “是体制改革拯救了这家老药厂,也拯救了我们。是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机会。”张光贤回望了一眼迎丰路515号的大门,向着新厂区的方向大步走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