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近湘绣大师王铭杰:湘绣之“痛”如何解局

来源:红网 作者:邓乐 编辑:刘秋平 2018-08-14 11:08:4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通讯员 邓乐 长沙报道

  来到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的沙坪湘绣博物馆,墙上装饰着十来件价值不菲的获奖绣品,创作者正是湘绣博物馆副馆长——王铭杰。

  在绣娘中间,王铭杰侧对着打开的窗子,借着自然光,在绸缎上临摹一幅联合国秘书长像,桌上摆放的是不同于绣娘的画具——颜料和画刷。

  来自山东的王铭杰原本主修油画,在2002年与湘绣结缘,自此开始“画绣相融”的艺术创作,获得无数赞誉,业界评价他“探讨湘绣艺术与油画艺术等各门类艺术的完美结合,开创画绣艺术先河”。

  “在这个行业里我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创新,大家就觉得很厉害,其实只是因为这个行业人才太缺失。”在王铭杰看来,自己的成绩背后,反映的是湘绣面临的困境。

  湘绣人才缺失 传承成根本问题

  几年前,胡视平在做了十多年绣工之后,进了城,改行做起了生意。胡视平出生于一个绣女家庭,母亲陈爱云将一身绣艺传给两个女儿,按照沙坪的习俗,绣艺本该沿着女子的指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但是在沙坪,像胡视平这样流进大城市的人越来越多。

  “绣娘大多数是本地人,但现在从事湘绣的本地人也越来越少。”王铭杰无不担心地说道,不仅很多绣娘在放下绣针,选择拿起绣针的年轻人也寥寥无几。

  目前沙坪从事湘绣刺绣的人员在3000—4000人左右,其中35岁以上绣娘占80%,30-35岁从业人员仅占15%。整个长沙,从业人员仅一万多人。

  “湘绣这门手艺,初学者需要系统学习3-5年方能基本掌握,而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级绣娘更是要10年之久。”王铭杰说道。

  湖南现在已经设立了湘绣大专院校,但最后选择进入湘绣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却不多。

  “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行业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王铭杰担心,这样下去,湘绣会陷入无人传承的境地。

  发展遇瓶颈 市场劣势突出

  清末,湘绣盛行。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迎娶婉容和文绣,身穿的珠冠龙袍,就是特地在长沙吴彩霞绣庄定做的。1910年到1935年间,在国内外各类博览会上,湘绣也大展风采。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一幅《罗斯福绣像》引起轰动。

  然而,湘绣的风光没有持续下来。

  根据湖南省政协委员、益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时贵在2012年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苏绣占了80%,湘绣仅占5%;在国内市场,苏绣占了75%,湘绣只占20%。特别是高端市场,苏绣占了近9成份额。曾经一度辉煌的湘绣,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已经完全落后于苏绣。

  “改革开放,一批批的艺术家往苏杭地区跑啊,”王铭杰说,“随着艺术人才的流失,湘绣的艺术水准和独特性也就下降了。”

  反观苏绣,从开发旅游业带动苏绣品牌,到不断精细化的小作坊,苏绣的创新理念值得借鉴。“任何一门艺术,只有百花齐放,才能越走越远。”对此,王铭杰深有感触。

  王铭杰始终坚信,“艺术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不能逆潮流而行。湘绣要想生存下来,只能逐渐适应时代风向,跟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契合。不仅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而且投入、创新、气魄、胆量、人才缺一不可,我们追求的是真正让它进入到我们(国人)的骨髓里面。”

  让柔软的湘绣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增添他们生活的温度,浸润他们的骨髓,正是王铭杰的心愿。

  王铭杰提出,加强宣传,让湘绣“名声在外”。湘绣作品要更加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展会;每隔两年一届的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可以探索在各大集散地轮流举办;政府举办的湘绣技能比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探索在汽车销售中插入湘绣元素,用文化烘托商业氛围,用经济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增强政府部门作为文化推手的力量。目前非遗投入逐年增加,越来越落实到基层手中。但政策持续性不强,王铭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持续推行湘绣文化街等措施,带动当地旅游文化发展,提高湘绣经济贡献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