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史蕾:大健康市场蛋糕如何做大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王南 编辑:刘秋平 2017-12-11 14:48:00
时刻新闻
—分享—

  记者 王南

  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大于8万亿元、2030年达到16万亿元。

  互联网巨头马云说:“下一个超越我的人,一定是在大健康产业。”

  中国健康产业的市场无疑是巨大的蓝海,未来的发展吸引着各界的想象力。如何建立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各路资本跃跃欲试。

  成立于1997年的华夏良子,是中国第一家绿色健康足疗企业,目前在全世界有300多家门店,员工28000多人。“中国市场空间至少还要增加10倍,而国际市场还有100倍的空间。”按照掌门人史蕾的大健康产业计划,引入快捷养生连锁和国医馆,华夏良子正转型为千亿级的健康产业领航者。

  健康服务业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经济时报:健康服务业2020年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有难度吗?

  史蕾:通过政策配合、行业努力是可以达到的。目前中国的健康服务业,表面上四处开花,实际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空间很大。随着行业整合、优势品牌的出现以及生活水平和消费理念的转变,中国市场再扩大10倍、20倍是没有问题的,而国际市场开拓100倍也没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评判目前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阶段?

  史蕾: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对多一些,已经产生一些规范、专业的品牌,但市场空间远未饱和。中部市场增长空间很大,西部可以说还是处女地……随着行业洗牌、整合,市场层次也会更分明,比如中医健康连锁、养生、大众保健等。服务提升也会创造新的需求,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还有就是走出去、“一带一路”,有些吃螃蟹者已经崭露头角……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在迈向中高端水平,大健康市场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如何提升?

  史蕾:这肯定是大方向。政府和行业监管在逐步完善,企业界也已经有了自律、自觉,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需求,也确实高了。

  中国经济时报:华夏良子走出去的进展如何?

  史蕾:我们走出国门可以说是最早的。德国巴特基辛根市是德国排名第一的疗养城市。2007年,他们的市长访问中国,就和我们联系要把中国的保健服务业引到德国。我自己带了一个小团队就去把店开了起来。这是我们出国开的第一家店,也是中医保健服务业进入国际市场第一家。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海外市场拓展和运营情况怎么样?

  史蕾:增长速度超出预期,比如在德国,预约要提前一个月……

  但也遇到一些技术上的困难,比如欧洲保护当地劳务市场,我们工作签证很难拿,技术人员只能拿旅游签证,到规定时间就得回来。现在我们主要依靠当地劳工了,这里边市场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10年前到国外拿1500欧元,汇率1:10,1万多元相对国内高不少;现在还是1500欧元,汇率1:6,只有七八千块,而国内这个行业的薪资已经8000元,甚至过万了。所以我们进行管理输出,高管去培训当地员工,现在约有一半员工是外国人。

  中国经济时报:华夏良子已经进入了几个国家?

  史蕾:除德国外,在英国、芬兰、荷兰也开了店,运营势头都不错,一般得提前两周预约。我们投资的芬兰二店,半年就收回成本……芬兰的劳动就业部和我们还有更深层次的合作,他们出资,提供学员,我们培训后或者自己创业,或者到我们的店里工作。我们还和当地的健康管理机构合作,把200到300家社区医院改造成中医诊所。挪威也开了国医馆,消费者可以用保险支付。

  中国经济时报:其他几个大洲市场情况如何?

  史蕾:我们在加拿大也开了店。我们也考察过美国、澳大利亚的市场,像美国,多数是越南、泰国人开的小店,一次消费十几美元;泰国说是保健大国,但水平跟国内没法比,设施太简陋,摆个小摊儿就开干了。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的保健服务业走出去空间很大?

  史蕾:趋势肯定向好的,以后100倍的增长肯定是没问题的。尤其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极大提高了中国医学的影响力,对中国保健服务业走出去有正面效应。芬兰商务部长找到我们的欧洲总监,也希望合作。芬兰医科大学的中医专业,也在筹备中。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几年会进入爆发期?

  史蕾:3到5年吧。国外的政府很积极,消费者也有需求,但市场还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西方人对中国保健服务业毕竟不太了解,我们在德国店刚开业的时候,有人来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到我们店里来,他原先觉着是严肃庄重的事情,像听古典音乐会一样(笑)。

  健康服务业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中国经济时报:您觉得服务业走出去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史蕾:经济上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项目、技术本身是在传播中医养生理念,传播中国文化的力量,展示的是中国品牌和形象。

  中国经济时报:一些地方制造业、实体经济,反映存在高成本、低利润、招工难……保健服务业是否也有发展瓶颈?

  史蕾:这些年确实有成本上升问题,但管理创新、项目创新,还有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我们也能降低成本。

  中国经济时报:经济增速下行和限制“三公消费”,对这个行业没有影响?

  史蕾:对正规的、及早进行转型的企业,影响是正面的:其他行业不景气,我们招工相对容易了;家庭消费、个人消费上来很快;原来消费人群40-60岁,现在30-50岁的人正在增多,甚至年轻人也注重保健了。我们已经有了针对80后、90后年轻人的个性化子品牌……

  中国经济时报:马云说下一个能超过他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

  史蕾: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是惊人的,热度在升温,很多人都跃跃欲试,但这个领域管理门槛也很高。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创新型企业家,如何进行颠覆性的洗牌和革命,现在人们只能猜测。

  中国经济时报:华夏良子有哪些布局?

  史蕾:我们是中国第一家绿色养生企业,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连锁企业,近300家店,28000名员工;我们这些年平均以30%的速度增长,快捷养生连锁和国医馆扩张速度更快。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大健康行业成长的政策建议有哪些?

  史蕾:政策环境应该说有很大改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2015-2020)》,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要把中医药健康服务作为打造中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但如何落到实处,让我们企业得到切切实实的实惠,这可能还有一个过程。比如工商登记,没有“保健服务”这个类,有的地方还只能注册为“美容行业”;再比如诊所,法人代表只能是医师本人,这对资本或投资者发展连锁不利;还有在国外一些国家,保健服务是可以刷医保卡消费的,我们为了大众健康,能否借鉴刷卡一部分呢?还有就是国家能否成立专门支持保健服务业的产业投资基金,或者国家的社保基金,有一部分投资给我们这样回报稳定的企业?

  健康服务业亟待继续降成本

  中国经济时报:说到成本上升问题,是招工难吗?

  史蕾:招工难这两年有所缓解,有些员工结婚、甚至生了孩子以后回来干,更卖力了。人力成本也确实贵了,让员工多得些,也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我觉得服务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房租太高。比如我们德国店,开在柏林市中心繁华地带,300平方米一个月5000欧元,每平方米相当于3.8元人民币。而王府井类似位置,要15-20元人民币;芬兰赫尔辛基著名的“石头”教堂旁,每平方米合2.6元人民币。伦敦房价算最贵的了,每平方米8元,也不到北京的一半。这么高了,像我们大企业、租期长,每年还3-5%递增,有的小企业每年递增10%,根本受不了,利润都被房子吃了。

  中国经济时报:税费方面怎么样呢?

  史蕾:政府要扶持服务业,是否可以把税再降低一些呢?比如,降到和建筑业一样3%的水平?另外营改增后,对我们这样的服务企业抵扣项少,好像只有房租,其余水电费等很多没有发票,也是一个难题。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80后,一家员工超过万名企业的掌门人,您最享受的是什么呢?

  史蕾:我们员工很多是从农村来的,学历很多也不高。通过培训、学习,靠一个人的薪资,能撑起一个家,这就是我的成就感。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现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怎么理解?

  史蕾:我们就是想给员工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只让员工每一天快乐地起床、快乐地熄灯,是不够的,还要有成长的空间,我们引导员工学习专业技能,帮助员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成就个人的梦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商频道首页